“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那么,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踐行初心使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把社區居民當親人,千方百計為居民謀福祉。”這是吳亞琴的答案。
吳亞琴正在長春社區干部學院對寬城區新上任的副書記進行培訓
從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棄管小區,到社區治理工作的全國典范,扎根基層27年,吳亞琴以一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影響群眾、以敬業奉獻的精神感染群眾、以干事創業的行動帶動群眾,帶領近7000名社區居民艱苦奮斗、奮力拼搏,讓昔日的“龍須溝” 成為今日的“幸福苑”。
吳亞琴帶領學員到青島路社區調研
1995年7月,時任吉林省勝利零件廠中層干部的吳亞琴,被派到團山街道九委(現長山社區)做居委會主任,她面對的是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
社區每年都給80歲老黨員過政治生日
下雨天,得把自行車扛出去,腳上裹著塑料袋才能走出爛泥洼;冬天室內只有七八攝氏度,小孩披著棉被做作業;經常停水停電,居民怨聲載道;企業破產,幾乎家家都有下崗職工;孤寡老人日子過得艱難……
在社區組織的黨課學習中,吳亞琴和黨員們交流學習心得。
“關鍵時刻還得靠黨組織,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社區216名黨員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組織凝聚起來,就是力量源泉。”吳亞琴狠下一股勁兒。
重溫入黨誓詞
解聘物業公司,居民選舉成立了長山社區自治管理委員會,5名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居民做管委會成員,全面負責小區物業管理,收費標準每平方米3毛錢,基本服務一項不落,小區管理從此井井有條。
在社區活動中,吳亞琴和社區工作人員表演的舞蹈,深受居民歡迎。
在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上,吳亞琴凡事想在前、干在頭、打出樣,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影響帶動社區的黨員和群眾。2003年,面對國企破產改制、大批企業黨員組織關系無人接收的實際,她在長春市率先一次性將194名企業退休老黨員全部“接回家”。同年,為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作用,她以樓棟為單位組建基層黨支部,在所有黨員家門口掛上“黨員家庭戶”的牌子,讓黨員明心志、亮身份,每月15日雷打不動地組織黨員學習,每年開展優秀共產黨員評選,帶動黨員從事志愿服務,使每名黨員都納入了黨組織的有效管理之中。
為當好社區這個家,她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群眾需求、充滿生機活力的社區黨建新方法,總結了“1+6”服務群眾經驗,堅持把“雙引領雙服務”作為黨員管理和服務的總抓手,讓黨組織引領黨員、黨員引領群眾,黨組織服務黨員,黨員服務群眾,讓黨員沖鋒在前、示范在前。
“居民就是我親人”是吳亞琴的服務理念
吳亞琴坦言,社區工作27年,也想過離開,“但最終我都選擇了堅守,就因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群眾有困難,黨員不管誰來管?”
吳亞琴與社區工作人員研究工作
“把居民的事兒當成自己爹媽的事兒”,用心解決居民再就業、社區居家養老、兒童課后看管等居民的“煩心事”……吳亞琴深知社區就是黨和政府與群眾間的紐帶、橋梁,書記就是群眾的主心骨、當家人。
社區老年人多,養老是大事。吳亞琴創新居家養老模式,創新家庭自助式、鄰里互助式、功能輸出式、外力援助式等多種服務方式,成立了康樂之家老年服務中心,建立了10分鐘助老服務圈,面向社區老人開展以送理發、送醫藥、送配餐、送洗澡等為內容的十送服務,成立社區食堂,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
每天清晨,許多居民都會來到社區辦公樓前鍛煉身體、做健身操。
社區農民工子女比較多,很多孩子下午放學后無人看管。2007年,吳亞琴成立了三點半小課堂——“蒲公英少年之家”。每天都有大學生志愿者把無人看管的學生接到社區輔導作業,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多年來,吳亞琴還解決了20多戶特困家庭子女學費問題,為50多人申請了助學金。這些孩子都親切地喚她“吳媽媽”。
如今,在吳亞琴的努力下,長山社區形成并完善了“社區黨委-樓棟黨支部-單元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四級黨建組織架構,社區的169名共產黨員人人都在發揮著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在社區的食堂里麗人學堂巧姐培訓班的學員們
“工作無止境,我將為黨、為居民服務終生!”這是吳亞琴的承諾,也是流淌于長山社區每一位黨員心間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