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而“不終”
王洪蘭是2013年開始負責蛟河市人民醫院內鏡科工作的,那時的內鏡科有些“慘”,只可以進行單一的胃鏡檢查,復雜一點的就只能去市一級、省一級的醫院。面對這“一鏡走天下”的局面,她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在積極申請新設備的同時,開啟了四處拜師學藝生涯。
“先是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內鏡中心進修學習了一年,然后又陸續在吉大一院、二院,上海、北京等地醫院短期進修;平時為了能夠模擬真實的操作環境,我還去屠宰場買了新鮮的動物內臟,當標本進行日常練習。”
如今的內鏡科,不僅可以進行無痛腸鏡檢查、息肉切除,還可以進行內鏡下的胃石碎石術、消化道出血止血和粘膜切除術等微創術治療,以及早癌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凡是我做過的內鏡檢查,省內同行們是普遍認可的。”多年的努力,在此刻獲得了肯定。
0.3毫米粘膜上的“別有洞天”
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王洪蘭除了在做胃腸鏡檢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胃腸鏡早癌篩查。
這項早期篩查實際上是“治未病”——在病變組織未侵犯到粘膜下層的情況下,運用胃腸鏡,給予可以自愈性的切除治療。這操作看似簡單,實則別有洞天:只有在掌握了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才能開展;人的胃腸粘膜很薄,平均厚度只有0.3毫米。
“現在不少醫療專家呼吁大家無癥狀體檢胃腸鏡,遠離消化道早癌,我們科室也在積極行動。近期,就為一名70多歲的老大爺,在胃和食管接頭兒的賁門處,做了早癌內鏡下粘膜剝離的微創手術,效果很好。”
細致的篩查、熟練的操作,這樣的病例,王洪蘭做了很多,雖然每做一次,都要花費數小時,都會感到身心疲憊,但只要想到患者能夠自愈,她都會感到很欣慰,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誰來了?咱親戚!”
王洪蘭在學好技術、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始終秉持著醫者仁心的崇高醫德,堅守著“誰來了都是咱親戚!”的理念,盡最大的努力,為患者提供溫馨服務。
“那是一年冬天,科室來了一位沒有家屬陪伴且神情緊張的大姨,我問她:‘大姨,怎么了?’她緊張地說,很長時間咽不下東西了,想做個檢查,看看是不是得了重病。面對這位患者,我邊安撫她的情緒,邊詳細地幫她檢查,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她只是患有賁門失弛緩癥,我用胃鏡擴張一下賁門,癥狀得到了緩解,大姨的神情也放輕松了。”
“大姨”雖是一簡單的稱呼,卻緩解了患者的緊張情緒,拉近了醫生與患者的距離。
窺視微處、減小化無,王洪蘭用一面小小的內鏡,幫助每一名患者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