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07版
我省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第一方陣
收割機在稻田作業,拉開秋收序幕。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和我省評估情況,在相關24項指標中,我省有8項指標達到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11項指標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水平處于全國糧食主產省中位,已跨上基本實現現代化門檻,呈現出快速發展、整體躍升的良好態勢。我省農業現代化在全國的第一方陣地位進一步穩固。
舒蘭市白旗鎮將香瓜種植列為全鎮主導產業,大力打造白旗香瓜品牌,有效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吉林代表團審議和視察吉林時對我省作出重要指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去年總書記視察吉林時指出:“從全國看,吉林處于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要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這既是總書記對我省農業發展的殷切期望,更是立足于縮小工農差距,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需要,也是對我省農業發展的肯定和鞭策。
幾年來,我省堅持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引領“三農”發展的根本方向,圍繞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狠抓重點任務落實,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梨樹縣根植黑土地,在特色上下功夫,引領農民種植芹菜、大頭菜、香瓜、棚膜蔬菜等,力爭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大的效益。這是高家村村民在采摘香瓜。
產業體系加速融合發展。堅決扛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綜合產能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700億斤階段性水平,糧食商品量、人均糧食占有量、單產水平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217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1戶,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產業的縱向拓展和橫向嵌入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
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村民在涼亭里乘涼、聊天。
生產體系加速完善提升。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3530萬畝,農機化水平達到89.2%,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發展呈現新水平。
經營體系加速創新突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蓬勃發展,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14.6萬個,農民合作社發展到8.4萬個。用創新的辦法,加快培育經營主體,加強質量素質提升,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機制。
在舒蘭市金馬鎮新立村,村民們早早起來進行翻地、施肥。
綠色農業加速全面升級。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總結推廣“梨樹模式”,推廣保護性耕作2800萬畝。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2018年開始連續保持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98%以上。
發展動能加速轉換釋放。積極穩健推進農村改革,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我省是全國唯一省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已建設村級金融服務站2000多家,農業保險實現主要農作物全覆蓋、扶貧保險實現貧困戶全覆蓋,農村土地“兩權”抵押貸款規模不斷擴大,金融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無人機正在進行植保作業。
下一步,在此基礎上,繼續做好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力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和品牌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釋放活力動能,積極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立足吉林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省情實際,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始終著眼厚植吉林農業特色優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現代化引領鄉村振興,支撐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內外兼修催蝶變 鄉村振興正當時
6月的松遼大地,草木蔥蘢,綠意浸染。干凈的農家小院花團錦簇,寬敞的馬路兩旁郁郁蔥蔥,規范化的種植養殖基地生機勃勃,標準化的溫室大棚排列有序……一幅令人欣喜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環境整治到美麗鄉村,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小康,近年來,我省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業農村發展成績亮眼。
政策引領,加強黨對“三農”工作全面領導。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強化黨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開展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優秀等次市(州)占比70%、縣(市、區)占比76%,全省村“兩委”負責人“一肩挑”比例由67.2%提升至78.4%,招錄“訂單式”農科生300名,農民工返鄉創業11.72萬人。2020年,省級財政共籌措撥付鄉村振興方面資金794.21億元,比上年增加15.3億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0年,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省貧困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3513元增加到10052元,年均遞增23.4%,10.2萬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完成,實施設施園藝、畜禽養殖等9大類產業扶貧項目4751個,出臺返崗就業10項政策舉措,貧困勞動力就業10.7萬人,18.4萬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22.9萬人領取養老金,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失學輟學。
深化農村改革,釋放“三農”發展動能。我省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率達到96.4%。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基本實現縣鄉全覆蓋,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面積的48.7%。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共清查確認賬面資產531.1億元,9362個村完成了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占涉農村總數的99.4%。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加強,鄉鎮銀行業機構覆蓋率和保險服務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99.3%。60%以上的基層供銷社得到恢復改造,發展到616家,鄉鎮覆蓋率100%,掛牌運營和正在著手組建的現代農業公司110家,全省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基本實現全覆蓋。
補短板強弱項,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以來,我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1.3萬公里,一體化鞏固提升62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消滅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空白點”,農村公共文化載體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實施村莊道路暢通工程,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農村公路發展成果,2020年新改建農村公路3202公里,“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由13個增加至17個。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比2015年提高近40個百分點。補齊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短板,新改擴建農村幼兒園271所,新增公辦學位2.2萬個,新改建中小學校舍面積58萬平方米。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完善8733家鄉村醫療資源配置和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定向招錄村醫671人,免費培養全科醫學生363人。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697萬人參保任務。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載體建設,新建文化小廣場347個,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健全長效機制,推動農村面貌提升。2020年,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村莊清潔行動覆蓋率達100%,90%以上行政村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施農村改廁90萬戶,完成了114個重點鎮和重點流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累計打造“三A”級標準示范村4000個,占行政村總量的43%,創建美麗鄉村250個,打造美麗庭院、干凈人家40萬戶。
加強基層治理,鄉村宜居內外兼修。通過持續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推進村務公開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村級議事協商機構和民主聽證、議事、咨詢等制度,鄉風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縣級及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分別占比50.5%、70.9%,建立鄉鎮法治輔導站1413個,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22萬余人。(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