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開賽至今,每項比賽,每次采訪都需要在至少24小時前登錄奧組委指定的一個手機應用軟件上預約。在軟件上預約你24小時以后的采訪需求和所要去的場館項目,而能不能預約成功就看“點低點高”了。預約成功的概率大概五成左右,要看是否是高需賽事、場館大小、預約報名的人數和各國運動員參賽情況等等。和以往奧運會不同,記者們不但要和新聞賽跑,還要和預約采訪賽跑,同行們不但要競爭時效、采訪位置,還要競爭預約,甚至有的采訪預約成功后還得需要門票方可進入。
每天的采訪行程都很匆忙,基本穿梭在賽場、新聞中心和媒體酒店之間。去采訪的路上也會耽誤一些時間,媒體酒店到新聞中心再到各賽場,都得從IBC進行換乘中轉,坐媒體大巴車趕往。奧運會的項目又多又雜,每項都得了解一些,還有就是語言上,溝通起來遇到難理解的,就只能是肢體行動了。語言上的溝通比較適合我的方式就是“能動手就別說話”,指東點西,連說帶比劃。再加上防疫的繁瑣流程,所以說,這屆奧運會還是比較有難度的。
沒有預約成功的重要賽事,記者有時不得不硬著頭皮,嘗試到賽場碰碰運氣。為了能夠讓新聞盡快與讀者見面,在IBC中轉站等車的時間,就成了記者趕稿子的時間。體力上的累能夠承受,心里的累也能夠克服,希望不要再有繁瑣的事去消耗這些奧運會上的“老記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