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的她依舊每天7點準時到醫院,查房、出診、會診,為來自各地的患者解除病痛;工作之余,她還承擔了國內20多份專業雜志名譽主編、副主編編委、顧問等職務,為專業學術把關;她被網民親切地稱呼為“樓梯教授”“‘80后’大醫生”……她就是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饒明俐。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醫院實行彈性工作制,她卻主動要求多排幾個班。饒明俐常說:“做醫生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有下輩子我還當醫生。”
這樣的信念源自她65年不變的初心。1950年,饒明俐高考時毅然決定投身醫學事業,當時她的心中除了懸壺濟世的人生理想外,還有一份內心深處對幼年早夭妹妹的懷念。“我上初中時,有天放學回家發現妹妹和媽媽都沒在家。不久,妹妹就因為罹患結核性腦膜炎去世了。現在看,這根本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當時那個條件下沒有特效藥。”饒明俐說。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她更能體會患者的心情。她總說:“每當看到患者得到滿意診斷后離開診室,我就能高興一整天。”
作為有著68年黨齡的老黨員,饒明俐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地6點起床,7點前到達科室提前準備全天的工作。如今的她除了每天按時查房、會診,還堅持周一、周二、周五出特需門診,周四全天坐診……她的筆筒里裝滿了紅筆和鉛筆,辦公桌的案頭上整齊地擺放著業內各大雜志寄來的審核材料、學生們的論文等,她都會認真地翻閱、批改。翻開日記本,上面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了節約午飯去食堂花在路上的時間,她每天都自己帶飯在辦公室吃。她的辦公室有點“擁擠”,除了書柜里的書,窗臺、辦公桌、沙發把手上……到處都擺放著各種書籍。盡管忙碌,她仍然堅持每天抽時間學習。夜幕降臨,饒明俐除了要把白天的一些病例拿回家去研究,還要一邊編審她所主持的學術期刊文章,一邊盯著科室微信群隨時幫助年輕人處置突發狀況。
2016年6月24日,饒明俐抵達北京,準備參加“中國卒中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因為她要參加的會議還沒開始,吃完午飯她就到會場去聽正在進行的另一場會議。“因為我中途進入會場,又不想麻煩別人起身讓座,所以就干脆坐在臺階上。”饒明俐回憶道。很快,這位84歲“學霸”坐在樓梯上認真聽講的照片被傳到網上,網友對她的求學態度和敬業精神紛紛點贊,親切地稱她為“樓梯教授”。
網絡照片上沒有捕捉到的情節是,后來會場掌聲響起,數百人的目光從主席臺上移向會場里那個不起眼的小角落。最終,這個在業界被贊譽為“山峰一樣”的老人被請上臺,接受大家的掌聲和敬意。
從醫65年來,饒明俐以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全身心投入到醫療救治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都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對病人,饒明俐時刻這樣提醒著自己和同事們。她敢于在緊急時刻作決定,許多被判“死刑”的危重癥患者都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轉危為安。
2015年,馬上就要高考的圓圓突然抽搐昏迷,送到醫院時已經停止呼吸。經過緊急搶救,雖然維持了呼吸,但持續發燒、昏迷,全身剝脫性皮炎,命懸一線。饒明俐請有關科室會診,最終圓圓被確診為免疫反應性腦炎。饒明俐沒有放棄她,每天都在研究治療方案。經過手術和長期治療,奇跡發生了,圓圓的不良癥狀逐漸消退,2017年元旦開始恢復意識,慢慢能夠自理、學習。在2018年高考中,圓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被大學錄取。饒明俐在微信中這樣回復她和家人:孩子的恢復,鼓舞了我們全科醫務人員,要對病人如親人,要不放棄一線希望搶救病人。也感謝你們永不放棄的精神,鼓舞著我們!
經饒明俐診治的30多萬患者中,像圓圓這樣的故事已經數不清了。她對待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她總是盡可能地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尤其對外地來診的患者,當天檢查結果岀不來時,她一定安排時間盡快為患者解決問題。“饒明俐是好人,是好醫生,是最美醫生。”這是患者對她的評價。在饒明俐心中,醫生和患者是平等的,她常說:“感謝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和希望,你們不放棄,我就全力以赴!”
憑借著出色的業務水平和杰出的工作能力,饒明俐先后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長春名醫、吉林省優秀教師、中國好醫生、白求恩式好醫生、最美醫生等稱號,先后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卒中協會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吉林省英才獎。各種榮譽證書裝滿了好幾個箱子,甚至有的榮譽證書她還沒拆開;患者感謝的錦旗也不少,但她卻一面都沒有掛出來……對于這些榮譽,饒明俐始終很淡然,她說:“這些都是過去式,不算什么,我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還能為國家多做一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