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組織專家人才開展國情研修活動。
國際生物技術專家與長春市企業技術人員探討技術創新。
為大學生提供免費就業指導服務。
開展吉人回鄉系列招聘活動。
面向企業宣講人才政策。(資料圖片)
“才聚長春”高校畢業生服務專場。
院士專家與民營企業面對面對接。
吉林振興,大潮奔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進程中,省會長春主動擔起“一主”使命,廣納人才求發展,高高舉起人才大旗,構筑人才集聚高地,為“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提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高度重視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8月31日,省委書記景俊海到長春人才市場調研時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堅持以人才為第一資源,留住用好各類人才,保障促進充分就業,以“人”興引領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張志軍談到,去年以來,長春各項主要指標增速領跑東北,一批重大平臺載體相繼落位,新時代的長春是一座有實力、有活力、有魅力、有潛力、有磁力的城市,今天的長春,立足“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將繼續深入貫徹“人才強市”戰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搭建凝聚人才“磁力場”,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
近年來,長春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政策惠才、產業引才、平臺聚才、服務暖才,全市人才總量持續擴大,人才結構更加優化,高端人才不斷涌現,人才智力勢能源源不斷轉化為創新發展動能。省委書記景俊海3次對長春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組部、省委組織部多次進行總結和推廣。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全國第四大智力密集型城市,新時代的長春,以人才為第一資源,引才、育才、用才,必將在“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人才總量不斷擴大,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
截至2020年末,長春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2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7%。其中,黨政人才3.3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1.8萬人,專業技術人才64.3萬人,高技能人才18.3萬人,農村實用人才19.4萬人,社會工作人才0.9萬人。2010至2020年全市人才量累計增加35.3萬人,人才連續多年實現正流入。
在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高層次人才在長春不斷涌現。全市擁有兩院院士54人(含雙聘院士33人)、國家重點聯系專家93人、“萬人計劃”專家102人、省高級專家356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94人、市有突出貢獻專家808人。人才指數為0.9,位于全國城市第10位,人才貢獻率為34%,處于副省級城市中游水平。
科教資源比較豐富。市域內有各類高等院校43所、科研院所94個,分別位于副省級城市第5位和第10位。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6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0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6個,有10家國家級和55家省級轉移示范機構,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74家(國家級服務平臺27家,省級服務平臺47家),高新技術企業1322家,院士工作站24家,國家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1家。全口徑計算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才26272.9人年,2019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23144件,授權量11894件,其中發明專利9215件,授權量2600件。
優化黨管人才格局,強化人才工作保障
長春市積極探索黨管人才原則的實現機制,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高位統籌規劃,加強分類指導,注重整合力量,有效構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長春構建多元治理主體責任共同體。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單位各司其職、社會力量發揮重要作用的人才多元治理主體責任共同體。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常務副市長和常委組織部長任副組長,組織、宣傳、人社、財政、科技、工信等1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小組日常工作。市委常委會定期聽取人才工作匯報,定期召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凡重大政策出臺、重點工程實施、優秀人才表彰,都由領導小組會議討論通過,并組織實施。強化頂層設計,密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計劃》《關于支持院士長春創業的若干政策意見》《市直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管理辦法》等人才政策文件,推進長春人才政策2.0升級版工作,出臺促進應屆高校畢業生來(留)長創業就業12條措施,深入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長白慧谷”英才品牌,組織開展長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長春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評選工作。強化經費保障。市財政單獨列支2.5億元人才經費,主要用于兌現落實省市人才新政、推動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市“突貢”專家評選、專家人才服務保障及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等,各地各部門也不斷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每年市縣兩級投入到人才開發方面的資金超過10億元。
深度嵌入中心大局,鑄牢磁力場助推發展
創新發展,人才先行。長春注重下好人才“先手棋”,推動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有效融合,切實以人才第一資源助推發展第一要務。
充分發揮重點產業聚才“磁極效應”。依托汽車制造、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等重點產業打造人才高地15個,集聚產業人才總量達36萬人。堅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并重,項目支持和人才激勵同步兌現,聚焦“四大板塊”協調發展戰略,依托全市1300多個億元以上項目打造產業人才高地,聚集各類高端產業人才6500余人。持續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開展“院士專家長春行”活動,為專業人才服務企業搭建平臺,推動產學研融合緊密深入,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帶動行業快速發展。近兩年,共組織197名院士專家深入90多戶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攻關難題100余項,形成了具有長春特色的“政府引導、學研輸出、金融助力”自主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科研人才職務發明轉化所獲凈收益,以不低于70%的比例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或團隊,獎勵比例上不封頂;完善人才創新創業金融支持體系,累計為2300多戶科技企業融資超過200億元,為31家上市企業發放2500萬元獎勵資金;加大創新研究補貼力度,為1000余家企業發放“創新券”2.2萬張,兌現資金5600萬元;支持17家企事業單位建設創新中心和技術中心,給予3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建設北湖科技園、航天信息產業園、光電和智能裝備產業園等一大批創新創業平臺,全市249個創新創業基地集聚各類經營管理和技術研發人才20.2萬人。
推動政策落地見效,釋放紅利惠及人才
長春推動實施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計劃。將全市人才隊伍建設分解為“機關事業單位干部人才提升計劃”“重點產業領軍人才開發計劃”“社會民生各領域人才專項支持計劃”“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推進計劃”四大專項,設置20個人才工程,項目涵蓋全市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社會民生重點領域各支人才隊伍,每項工程每年給予50萬元資金支持。截至目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工程”共培養青年創新創業人才60人;“長春名師培養工程”共培養選拔杰出校(園)長55人、專家型校(園)長215人;“文化名家”項目評選長春文化名家15人、文化英才50人,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10人;“鄉土專家培育工程”首批共評選產生“土專家”“田秀才”50人;“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工程”引育企業最佳管理人才13人;“春城名商”項目引育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60人;“長春工匠”打造工程共建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3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師徒工作間10個,培養選拔高技能領軍人才220人、“長春工匠”200人。省市政策疊加發力加大政策兌現力度,真金白銀惠及企業人才,超過3萬人直接受益。近三年來,累計為國家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培養和引進的44名領軍人才提供激勵支持3050萬元,為17095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兌現個稅返還獎勵2.8億元,為7247名來長留長的高校畢業生發放安家費3.12億元。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長春建立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發揮編制資源激勵作用,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池”,下發《市直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管理辦法》,對全市引進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統籌使用事業單位空余編制,不受預留編制和編制結構限制。高質量建設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區。從2011年開始,率先在長春新區高新區建設東北地區首家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區,2020年長春新區全年人才建設投入資金達到2.81億元,新引進產業類項目109個,1名人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人才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吸引新注冊涉外企業17家,引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600余人,累計集聚各類高端人才1.5萬人。實施基層差異化改革試點。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優勢,圍繞人才管理、培養支持、創新創業、優先發展等方面確定14項重點改革試點任務,集中解決一批制約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問題,目前,已經形成32項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措施文本。二道區結合區“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機制”試點改革,制定實施“二道梧桐”英才計劃,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農安縣開展“企業人才培養支持機制”試點,打造構建“基地+講堂+高校”創新模式,推動人才服務縣域經濟發展。
長春探索建立人才分類評價體系,聯合吉林大學開展“長春市人才分類評價體系”研究,確定了從人才的學術成就、榮譽獎項、業績貢獻、從業經歷等“四個維度”設立人才評價基本標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將國內外公認度較高的435個人才榮譽項目由高到低分成5檔。目前,已經啟動了人才的分類認定工作,對客觀評價人才、有效兌現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礎。推動人才開發產業化。依托長春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集聚科銳國際、安拓國際等46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務機構,累計引才3500余人,人力資源企業產值130億元。舉辦創業就業博覽會和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高峰論壇,持續深化了“吉人回鄉”“吉人生根”系列招聘活動。
細化服務保障舉措,打造愛才重才生態
長春市不斷提升服務保障能級,立足需求精準服務、紓解困難,切實提升專家人才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滿意度。
依托院士專家聯合會、長春專家服務中心以及各級人才服務機構,長春打造“三級服務平臺”,建立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綠色通道,協調辦理“二級醫療保健”待遇,300多名高層次專家人才享受到“一對一”“管家式”貼心服務,近兩年,通過市人才辦為16位高層次人才子女解決了入學問題,為1名高層次企業管理人才家屬解決了工作異地調轉問題。
長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發放安家補助、實行購房補貼,加大人才公寓供給力度,讓人才“來之能安”,目前,全市現有人才公寓5000套,入住4000余人,今年啟動了人才公寓建設行動,在全市興建2萬套、100萬平方米各類人才公寓,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居住需求。
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在健全人才榮譽制度方面,長春每3年開展一次“長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評選工作,印發《市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實施方案》,每名市級黨員領導干部聯系2名專家人才,春節等重要節假日登門看望;組織開展人才專題培訓班、國情研修考察,進一步加大在專家人才中發展黨員力度。
留長創業就業樂業,留人政策新而又實
長春全面發力,最大限度引導大學生留長創業就業,市人才辦制定《關于促進大學生留長來長的工作方案》,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留長來長政策宣講力度,強化就業崗位開發,突出就業服務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顯著。連續4年開展“大學生留長來長就業創業行動”,制定下發《長春市促進應屆高校畢業生來(留)長創業就業若干措施》,在畢業生落戶、開發就業崗位、就業補貼、創業扶持、生活補貼、住房保障等方面進行大力支持,近三年累計吸引留住26.2萬人。截至目前,已經有8.7萬名高校畢業生選擇在長春就業創業,實現了“保就業”“聚人才”雙贏目標。長春還面向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人才,組織創新創業大賽,以賽薦才、以賽聚才,對于落戶長春的優秀項目和優秀人才分別給予資金支持。
長春以小紅書這個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大學生留長來長政策,向高校畢業生推介長春,發表致高校畢業生的公開信,啟動暑期就業服務行動計劃,邀請廣大學子共赴長春創新振興之約,發布“學子留長”小紅書手機版,采取圖文解讀、視頻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推介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的政策信息,幫助廣大學子實現重要政策一手掌握、辦理流程一查便知、優質崗位掃碼可查、動態信息適時更新。“小紅書”一上線,就受到各級媒體廣泛關注,在大學生中產生熱烈反響,被廣大學子譽為“隨身攜帶的人才政策工具箱和就業崗位信息庫”。
長春本著“想留盡留、可聘盡聘”原則,廣開渠道、多措并舉,針對不同層次高校畢業生,采取機關事業單位帶頭招錄、國有企業主動吸納、各類型企業精準招聘方式,不斷強化崗位開發力度。今年以來,挖掘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就業崗位9937個,市本級及以下黨政群機關錄用公務員達到718人,事業單位招聘6116人,中省直駐長事業單位招聘2276人,駐長國有企業共提供就業崗位827個。圍繞汽車及零部件加工、軌道客車、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等行業重點企業,開發符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月薪8000元以上優質崗位1萬個。發揮公益崗位“中轉站”作用,為沒有找到合適就業崗位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基層服務公益崗位4000個。
長春進一步創新就業創業支持政策,加大保障支撐力度。在需求端,對非公有制中小微企業吸納首次在長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按照1000元/人標準,給予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對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根據吸納高校畢業生實際人數,按照1780元/月標準,給予6個月職業培訓補貼。在供給端,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兩目錄一清單”新職業免費技能培訓,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在長落戶創業、靈活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每月400元至800元生活補貼;支持大學生在長安居,對購房的給予2萬元購房補貼;對重點院校全日制本科生,普通院校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分別給予3、5、8萬元的一次性安家補貼,今年已經為符合申報條件的2525名高校畢業生兌現安家補貼6841萬元。
“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大幕開啟,長春責無旁貸地擎起“一主”使命,再次匯聚全市力量,聚攏天下人才,突出長春特色,體現省會擔當,堅持需求處入手、問題處著力、矛盾處突破,聚焦人才隊伍的結構性問題、人才管理的體制性問題、人才激勵的有效性問題、人才服務的系統性問題,積極回應廣大人才的新期待新要求,進一步創新政策、優化平臺、完善服務,努力將長春打造成為人才向往之地、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輩出之地。
長春,正成為天下人才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