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報道,“這是遼源特產的針織純棉襪,吸汗耐穿,從內到外給你不一樣的穿著體驗……”聚光燈下,劉玲怡(化名)嫻熟地介紹著手里的商品。受疫情影響,劉玲怡的線下店面銷售受到影響。不經意間地“觸網”,讓她看到了新的商機與希望。短短幾個月里,她通過直播銷售員職業技能培訓,迅速從“小白主播”蛻變成“帶貨網紅”。在吉林省當地,像劉玲怡這樣通過直播帶貨技能培訓獲益的群眾越來越多。
為強化政策扶持保障,壯大數字經濟,打造“主陣地”,吉林省加強人才培訓,從“尾部網紅”“腰部網紅”培訓開始,依托省內培訓機構,借助社會力量,定期組織線上線下培訓,培養孵化零基礎扶貧村播、創業主播、檔口主播、農特產品代言主播等,積極構建電商人才支撐體系。將于10月9日在吉林長春舉辦的首屆中國新電商大會,專門設立“互聯網+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對更多“帶貨網紅”來說,將是一個難得的展示和提升的機會,放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也將為廣大農村加快振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農村電商在拓展市場中實現產品增值。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從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整體來看,至關重要的是強化產品營銷和服務,加快發展農村電商。農村電商促進流通半徑的擴大與更廣泛的消費者結合,實現由單純地賣產品向既賣產品也展示產品生產過程的轉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透明度,把產品銷售到城市,可以實現由一個農戶的特色產品變為一個當地的特色產業,進而實現產品和服務市場空間擴張和增值。與此同時,目前出現很多電商在農村流轉土地,推動農民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的定制化生產,指導農民種什么、怎么種、如何管理等,更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做大做強。
農村電商將推動鄉村原有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農村產業,延長產業鏈既是當前的短板,也是未來的發展潛力。發展農村電商,不僅僅是銷售產品,還能夠催生一些農村原來沒有的產業。比如,搞電商就必須有包裝,包裝又連接著印刷,印刷又必須有紙箱加工、打包袋生產等;配送則需要快遞物流,接著需要配套倉儲和必要的加工儲藏;美工攝影、數據分析、市場推廣、人才培訓等電商服務業更是必不可少;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聚集,又催生生活服務業如商店、住宿、餐飲、娛樂等方面的發展,配套產業集群。
農村電商興起將帶動年輕人到農村創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重要支撐。而電子商務屬于較為體面和收入較高的行業,創業成本低,參與便捷,許多地方通過利用政策,吸引大量的農民工、大學生和其他社會群體返鄉創業。比如,從上海辭職到新疆創業的新農人劉敬文的團隊,創建了維吉達尼電商品牌,運用社交原理宣傳新疆貧困地區農戶的真實生產生活情況,將他們的原生態農產品以較高的價格在網上銷售出去,增收效果十分明顯,也得到了阿里巴巴平臺的扶持。類似的白領、海歸到農村從事電商及互聯網創業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多。有了農村電商,人回來了,新理念也進來了,給傳統的鄉土文化正帶來新的影響,推動鄉村文化在傳承創新中復興,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農村電商帶來的文化流將促進鄉村文明。農村電商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到農村,也一并帶來了值得高度關注的文化流,比如新的思想觀念、管理理念、生活態度、合作精神等,使原來守舊的農民慢慢跟上網絡的節奏,在生產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改變,成為新時代的新農民。由于電商將大量的外出勞動力吸引回村,農村家庭比以前和諧了。農村電商帶來的大數據、云計算,成為改進鄉村治理方式的新工具,促進鄉村組織治理提升。有了電商以后,農民也可以在家門口收快遞、交話費、訂車票、醫院掛號等,辦理便民服務事項,實現農村的“數據多跑腿、農民少跑腿”,推動農村公共服務不斷邁上新臺階。
電商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現象,更不是憑空而來的新產業,而是網絡對原有產業的改造、提升與深度融合。新電商大會將“互聯網+鄉村振興”創新發展作為分論壇,將對農村電商業向縱深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只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農村電商就一定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