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訊(楊佃華 記者劉巍)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長春市朝陽區從網格優化、黨建引領、社區協商入手,聚焦切入點、支撐點、著力點,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以網格為切入點,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精細繪制“一張網”,建立區、街、社區、工作網格四級管理平臺,全區53個社區配備網格長307名、樓棟長4122名、單元長8994名,每家每戶設專屬聯絡員、協理員或傳音員,實現為民服務陣線前移。逐步深化“兩下沉”。將城市管理執法權限和執法力量兩項資源下沉到街道,由街道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調配。在此基礎上,試點推進環衛力量下沉。創新打造“一平臺”,打造集城市管理和群眾服務于一體的智慧綜合信息平臺和門戶網站,建立基層社會治理數據庫,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分析應用,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上下貫通網絡。以社區網格為基礎收集反饋問題,街道和區直部門受理承辦,區級監督指揮,提高社會治理施策精準性和時效性。
以黨建為支撐點,有效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建立“三級聯動”體系,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建立區委“一線指揮”、街道黨工委統籌、社區黨組織兜底的“三級聯動”體系,制定出臺《關于全面實施城市基層黨建強化工程的工作方案》《朝陽區基層黨建“雙提計劃”實施方案》,形成規范化制度體系。實施“一號工程”項目,把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納入“書記一號工程”來統籌協調、謀劃推進,建立群眾所需、基層所要、創新治理的“三級書記項目”127個,全方位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開展“互聯共融”行動,創新聯動載體,健全聯動機制,深入推進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區域黨建互聯互動、融合發展。探索“特色治理”路徑,建立由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負責人參加的“三位一體”議事會,定期研究網格內出現居民需求問題。依托網格建立“老舊散棄”樓棟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居民代表的作用,不斷完善“大物業”管理制度,共同助力小區管理,形成前進街道“黨建+物業+互聯網”“紅色物業”工作模式等特色品牌。
以協商為著力點,切實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完善工作機制,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遵循“多方參與、民主決策、百姓受益”原則,構建形成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合力推進的社區協商民主工作機制,通過協商使居民主體地位得到充分保障,切實提升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完善協商模式,建立健全“4335”工作模式,即:將協商內容細化為“發展類、管理類、監督類、選舉類”4個類別,確保協商工作有據可依;突出社區居民與政府層面的協商、社區居民與駐區單位層面的協商、社區居民與居民層面的3個方面協商,確保協商工作有形可展;堅持“參與主體多元化、協商程序規范化、協商形式多樣化”三化同步,確保協商工作協同開展;建立“民主懇談、民主議事、民主聽證、民主咨詢、民主評議”五項制度,確保協商工作有章可循;完善協商環境,通過采取社區減負、信息化建設等方式,為開展社區協商、豐富社區自治功能提供良好條件,形成“居民能發聲、社區會對話”的工作局面。目前,社區協商已成為常態化工作習慣和手段,廣泛運用到社區居民自治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