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社會防控提級,小區封閉式管理,但吉林市隆鑫花園的居民們以各種各樣方式聯系在一起,同心抗疫。
故事一
“兒子,炒完菜得把鍋刷干凈,把水擦干,不然生銹。”在吉林市隆鑫花園小區,爸爸蒲海濤通過視頻,教在長春的兒子做飯。
爸爸教得有板有眼,兒子學得手忙腳亂,媽媽在一旁又哭又笑。長春的一間出租屋里,異地求學的16歲少年沒了食堂可去,決定自己“下廚”。“以后免不了走向獨立,趁居家防疫,正好鍛煉一下,我看挺好。”蒲海濤說。
半小時后,手機視頻傳過來,兒子把賣相不大好的菜品端上了桌,爸爸咧嘴笑了,給兒子點了個大大的贊!
隨后,蒲海濤趕緊穿好防護服,走出家門,又當起志愿者。維護現場秩序,搬運生活物資,發放試劑盒……一忙就是一整天。
蒲海濤的妻子把家里這段有煙火氣的視頻故事分享到朋友圈,不少人為父子的交流感動,紛紛點贊。
故事二
她曾在一家診所上班,疫情之后,一直在家。在微信里,她得知不少熟人都去了抗疫一線,也按捺不住,報名成為隆鑫花園小區的志愿者。
期間,她的專業特長得到發揮。居民核酸采樣,她的講解人們更愛聽;環境消毒,要用酒精還是84消毒液,她的建議人們更相信。有的居民還把新學的東西拿到朋友圈分享。
在業主群里,鄰居們對她和像她一樣的志愿者有說不盡的感謝、鼓勵和贊揚。“共度難關向遠望,鼓斗志,迎朝陽!”她說:“我做志愿者,就是想做兩個孩子的榜樣,讓他們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因為防護服和口罩捂得嚴實,鄰居們看不清她的樣子。記者線上采訪她,想問她的名字。她堅持:如果非要說,就用網名——“懂得珍惜才配擁有”。
故事三
“蔬菜包到了!”
群主“人間正道是滄桑”和志愿者們給蔬菜包拍了照片,發到群里,確保居民們第一時間就能取到合適自己的蔬菜包。
群主本名叫吳政達,是名退役軍人。本輪疫情發生,立即建起“小區退役軍人志愿者”和“隆鑫花園志愿者團隊”兩個微信群。
3月25日,吳政達看到居民急需蔬菜和水果,就和另一位退役軍人孫赫聰聯系到本市的商家。但在配送中,商家說訂單太多,實在忙不過來,送貨時間不確定。他倆異口同聲地說:“只要能來,幾點都行!”直到兩天后的晚上9點,貨才送到。二人召集志愿者,加上物業職工,連夜把蔬菜全部送到各單元。
小區有個1歲多的孩子沒了嬰兒食品,家長急得不行。吳政達立即在群里組織互助捐贈活動。隨后又想方設法聯系上一家保供超市,為小區有需要的6歲以下兒童送上11份嬰幼兒食品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