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四平市華宇社區的“小區防疫指揮站”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是怎樣做的?
完善組織架構 統籌多方力量
小區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陣地。華宇社區以小區為最小作戰單元,由社區干部擔任小區防疫指揮長,所有下沉干部、黨員志愿者均服從社區指揮長指揮,各項防控要求得以迅速貫徹執行。
張慧于2021年7月份加入四平市華宇社區服務中心。在這次疫情中,她臨危受命,擔任了華宇二期最小作戰單元的指揮長。在這個單元中,下設3名副指揮長,分別由市醫保局下沉干部、物業人員和轄區民警擔任。這4類人統籌了四方力量,組成了最小作戰單元的領導架構。包括4名領導在內,華宇二期的最小作戰單元共有14名工作人員,其中社區工作者1名、物業人員1名、公安干警3名、市直包保干部9名。
工作人員平時負責核酸檢測、物資保供、園區巡視和防控消殺等。“我們所有人都是一人多崗,這4大模塊的工作,每個人都得干。比如說在核酸檢測的過程中,市直干部的工作是掃碼、單元叫樓;在日常保供中,他們做的更多的是復核、檢查、復盤。他們在每一個模塊里都有工作,只是內容不同。”張慧向記者介紹說。
定工不定崗,分工不分家。就是這樣組織嚴密、體系完整的最小作戰單元,在疫情防控中成為堅強堡壘,守護著社區居民的健康安全,也保障著業主的基本生活。
建立溝通渠道 保障居民生活
“對,是。需要企業給你開具復工復產召回證明,電子版的就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開社區的證明,給你打印出來,然后你去駐地派出所,讓派出所給你開一個證明,你拿著這三張證明到火車站,就可以出市。”
40多分鐘的采訪過程中,張慧接了6個電話,她耐心地回答居民的疑問,利落地與其他人員溝通協調工作。
疫情防控錯綜復雜,靜態管理下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是基本要求。為了及時提供服務,華宇社區多措并舉,與居民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梁。
首先,所有的指揮長都在社區群里面,及時了解居民的所思所盼,動態掌握訴求。其次,社區成立了一個熱線工作小組,專門負責接聽熱線電話;之后按小區派發任務單,工作人員會在24小時之內把問題解決,再反饋給熱線工作小組。再次,印制“居民明白卡”和“居民保障卡”,在核酸檢測掃碼時分發給住戶。“居民明白卡”上有社區所有工作人員的電話,“居民保障卡”上公開了能夠提供就醫服務、配送藥物、配送奶粉等商家的電話,為居民點對點解決問題。
4月10號,張慧接到了業主杜鵬的電話,說他愛人馬上要生產,急需去醫院。“當時我愛人羊水破了,比預產期提前了,我們一下子就慌了,特別焦急。在這個危急時刻,我馬上想到了社區的指揮長。她接到我的求救電話后,馬上派車把我愛人送往醫院,這樣才順利生產,母子平安。”后來由于孩子在醫院需要人照顧,社區又幫助聯系車輛,把產婦婆婆送到醫院。目前他們一家四口都在醫院,孩子和產婦都很健康。
黨員帶頭自治 發揮模范作用
陸宇含是華宇社區的一位居民,同時也是一名在職黨員。疫情期間,他看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高強度工作,決心當一名志愿者參與抗疫。他主動聯系工作人員報名,之后,就一直與社區工作者一同戰斗在抗疫一線。
黨員,是抗疫戰場上的堅實力量,也是最小作戰單元里的模范榜樣。華宇社區以“黨建引領、政企融合、三社聯動、居民自治”為方針,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擴大黨建在居民小區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黨支部廣泛吸納小區內的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等全領域、各類型黨員,不斷擴大力量,提升服務水平,充分調動黨員和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維利 楊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