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這場戰“疫”中,南關區幸福鄉國信社區涌現了一對“母子兵”,母親與兒子共同參加抗疫志愿服務,成為社區防控的生力軍。
按照省里黨員干部就地下沉一線協助社區開展防疫工作的部署要求,省紀委監委駐省應急管理廳紀檢監察組副組長蔣鳳萍聽從指揮,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名,并按照所在社區臨時黨支部的安排,負責參與運送生活物資、核酸試劑盒發放、園區巡檢等外勤工作,同時還承擔綜合組的宣傳工作。
蔣鳳萍為居民送生活物資。
為給志愿者和物業工作人員增強自身免疫力,蔣鳳萍主動與長春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聯系,輾轉多方自費協調到預防新冠的除濕辟疫代茶飲,及時發放到46名志愿者和3名物業工作人員手中。
居民定購的生活物資,外勤組的志愿者們每天第一時間及時配送。擔心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生活物資被雨雪淋濕,蔣鳳萍協調南關區應急管理局,緊急為小區調撥一頂應急救災帳篷,居民物資有了臨時存放地,志愿者們也有了遮風擋雨場所。
此輪疫情居家時間長,居民難免會有焦急緊張情緒,蔣鳳萍積極與吉林省腦科醫院心理咨詢專家、吉林省衛健委宣傳中心溝通,挑選并推送30余條科普抗疫小知識,由各樓志愿者及時轉發到業主群中,一條條暖心的信息,不僅為居民送去了健康防疫知識,同時也安撫了居家群眾的焦慮情緒。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雖然不能像前線的醫護人員那樣做到那么好,但能在后方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因為疫情原因沒能及時返校的兒子——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一學生徐元昊,受母親的影響也加入到了志愿者隊伍。他主動要求編入外勤組,發揮年輕人不怕吃苦沖鋒在前的干勁,承擔配送物資、發放試劑盒等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盡展當代大學生的風采。
“趁叔叔阿姨們還在午休,我抓緊吃口飯,多送幾趟,多干一點,多為他們分擔一些。”徐元昊心里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每次出外勤,他都盡己最大所能多干、搶著干,每次都得走上近兩萬余步。穿上防護服的他,口渴了忍一忍,衣背濕透了挺一挺,就這樣,一干就是一天。
徐元昊為居民送生活物資。
在疫情防控的戰役中,這對“母子兵”成了好戰友,母子兩人互相鼓勵互相支持,蔣鳳萍積極參與兒子所在小組的外勤服務,運送路上留下了母子倆并肩服務的身影。
蔣鳳萍說,參加志愿者服務,讓孩子更加懂得了奉獻和感恩,學會用自己的堅守換取更多人的平安和健康。兒子說,他將繼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發揚志愿精神,奉獻社會,服務他人,傳遞愛心,為打贏這場“戰疫”貢獻青春力量。
母子倆一起為居民運送生活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