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29日到4月15日,在長春市抗疫攻堅時刻,來自通榆鶴鄉的325名黨員干部志愿者先鋒隊,活躍在南關區、朝陽區、二道區的街頭巷陌,助力社區運送物資、卡點值守、核酸檢測、巡邏督查……他們與病毒抗爭,同時間賽跑,不懼危險,日夜奮戰。
3月中旬,在完成轉運吉林市隔離師生疫情防控任務后,長春市嚴峻的疫情形勢也牽動著通榆人民的心。通榆縣委、縣政府3月28日晚19時向全縣發出緊急支援長春志愿服務倡議書,戰鼓擂響,800多名志愿者踴躍報名,經過篩選,最終確定由500人組成支援長春抗疫黨員干部志愿者先鋒隊。第一批派出的325名志愿者頂風冒雪,經5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于3月29日下午抵達長春,并在2個小時內完成入駐和對接等事宜,全員投入春城抗疫戰場。
為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志愿團隊成立3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分別深入長春市3個區15個街道開展抗疫志愿工作。全體黨員干部挺身而出,豁得出去,以過硬作風爭當守護社區的排頭兵、穩定人心的主心骨、服務群眾的貼心人。除日常防控工作外,指揮部每天都會隨機接到物資裝卸任務,隊員們不辭辛苦,連續奮戰,顧不上吃飯喝水,汗水濕透了衣裳,經常忙碌到深夜。馳援期間,累計裝卸分發各類物資5萬多件。
“明珠街道第一小組10人到位!”4月2日上午10時,組長莊宏武在接到社區求援后,第一時間組織志愿者緊急集合。一車物資千余件,每件輕則十幾斤,重則幾十斤,有的需要當日分送到各小區,有的需要入庫。負責裝卸物資的志愿者揮汗如雨,在連續完成3大車的裝卸任務后,時間已是晚上10點多,志愿者們只吃了一頓早飯。就在第4車物資抵達的時候,完成卡點執勤任務的另一組志愿者趕赴搬運現場,合力上演了一段夜幕里的愛心接力。
卡點執勤、巡邏督查、物資裝卸……雖然分工有別,但是大家不論分內分外,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黨員王健、孫瑜在接到當地政府裝卸物資求援時,主動請纓,紛紛要求帶隊出戰;干部于酌的家就在長春市,當于酌的父母知道他在春城當志愿者時告訴他:“你為別人送蔬菜包,別人也為咱家送,看到了他們,爸爸媽媽就看到了你……”
“千萬不要把防疫工作當兒戲,一定要穿好防護服,做好自我保護。”“千萬不要在工作中接打手機,不要去商鋪里購物,切斷一切傳播途徑。”“千萬要保持安全距離,隨時隨地做好消殺。”58歲盧成林是通榆縣支援長春抗疫志愿者中最年長者,每天除了為帶隊縣領導當好助手,他還肩負著志愿隊的物資調配、防疫消殺、吃住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在志愿者眼中,這個愛嘮叨的老干部如父如兄。
志愿者王剛每天的工作是配合南關區南嶺街道(社區)小區卡點值守、巡視管控及維護核酸檢測秩序,由于他所在的街道轄52個小區、24個封閉點位、335戶沿街商鋪,因此僅巡邏一項工作,就要每天步行20多公里,對于重點路段和部位還要至少巡視2遍。防護服下的悶熱,護目鏡前的眩霧,每天6小時的“桑拿”,對于王剛來說,都不算最艱難的考驗,每天離崗前的臨時任務才是一場硬仗。上千箱醫療生活物資裝卸分發,10余個小時水米未進,深夜十一、二點鐘的辛勤堅守,他總是帶著小組成員沖鋒在前。而此時,王剛一家三口都堅守在抗疫一線,妻子李敏、兒子王浩宇在白城市抗疫。一家人都在忙,顧不上有過多聯絡。
扈春喜、扈偉楠是支援長春抗疫的上陣“父子兵”。48歲的扈春喜在二道區東盛街道做志愿服務,扈偉男奔赴南關區抗疫一線。扈春喜得知雙安社區人員緊張,主動申請夜間值守。他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原則,當地街道領導對以扈春喜為代表的通榆縣黨員干部志愿者先鋒隊給予高度評價,并在全街道對嚴格值守的“通榆標準”進行推廣。還有每天加班到深夜的楊春光,不顧病痛依然堅守一線的孫建鋒,忙碌消殺檢測的馮禹寧,主動給老人購買胰島素的樊寧……
就是這樣一群看不清容顏的平凡人,以小我成就大愛,以擔當詮釋初心! 歷經18天的逆行鏖戰,通榆縣支援長春抗疫黨員干部志愿者先鋒隊圓滿完成了抗疫使命,4月15日勝利返程。他們留下的抗疫足跡,深深地刻印在很多春城人的心里。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