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吉林考察,要求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牢記總書記囑托,吉林廣大干部群眾在新時代吉林振興中,努力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業績。
吉林地處松遼平原中部,素有“黃金玉米帶”和“大豆之鄉”的美譽,是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到吉林考察,看農田、進廠房,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并且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把脈定向、打氣鼓勁。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梨樹縣。他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梨樹模式”,簡單說,就是秸稈還田、免耕播種。這樣的耕種方式,能有效避免黑土地變瘦變薄。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 王貴滿:原來我們的黑土地,總體來說是利用、利用、再利用。我們圍繞著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來看,我們的黑土地要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這是一個總體的觀念的改變。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八里廟村村民 楊景桐:原先是土質不好,土質全是破皮黃,下雨板結,地不行,水沉不下去,秸稈也還田了,土地疏松了。現在下地里用腳一蹚,全是黑土,照原先得說強百套(倍),產量還提上來了。
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吉林省堅定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2021年,吉林推廣“梨樹模式”面積2875萬畝,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而在多方助力之下,“梨樹模式”不斷升級。
吉林四平市梨樹縣委書記 曾范濤: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將導航作業和實時監控融入到“梨樹模式”,成功研發了條旋播種一體機,形成了集種子、農機、農技為一體的科技研發推廣體系,真正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吉林松原市的查干湖考察,他希望鄉親們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讓生活“年年有魚”。
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漁場職工 張文:我們一定要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保護好我們這片水域,有好水才能養好魚,才有我們子孫后代的明天。
牢記總書記囑托,吉林在查干湖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近10萬畝;萬里綠水長廊、“大水網”、林草濕生態連通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有序推進;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列入首批國家公園,成為吉林生態新地標。
吉林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支部書記 李松濤:現在吸引游客的,不僅是查干湖的鮮魚,還有自然生態美景也讓游客流連忘返。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的道路上開拓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指明道路。
吉林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于變局中開新局。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邁出堅實步伐,紅旗品牌汽車銷量五年增長63倍,一汽奧迪新能源汽車、吉化120萬噸乙烯轉型升級、中車松原新能源產業基地等重大戰略項目全面啟動。就在今天,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揭牌,實現玉米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預計總產值將達到300億元,將成為我國規模效益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先行區。
吉林省發改委主任 李國強: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科學指引轉化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生動實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原標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丨吉林:端牢中國飯碗 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