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黃;江河湖泊龍舟賽,五彩葫蘆迎端陽。”五月端陽,又稱端午節。端午節將至,記者采訪了我省著名民俗專家施立學,請他談談端午的由來與習俗。
據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古代“五”與“午”通用,單月為陽,取陽氣始盛之意,故五月節又稱端午節、端陽節。端陽時節,天氣由初夏即將轉入酷暑,諸多病疫、蚊蟲之屬即將滋生蔓延,民眾防范意識強烈,形成了眾多的民間習俗:通過飲食,驅暑防毒;編織五彩,拴掛辟邪;采擷山野,醫藥強體;競渡龍舟,游藝健身。
口齒飄香的端午
食粽子。粽子古稱“角黍”,形式多樣,關東有糯米裹上小棗的棗粽,有裹上火腿的火腿粽,有裹上豆沙的豆沙粽,只用糯米或大黃米的叫涼粽。“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粽子是關東人家端午不可缺少的節令食品。
吃“五黃”。五月端午,要食五種帶有“黃”字的食物,即飲雄黃酒、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及黃鱔,故關東五月又叫“五黃”月。
炒莧菜。莧菜是關東普通的野菜,別名西風谷。一年生草生,莖直立,單一或分枝,密生細毛。它之所以被稱為“莧”,宋人陸佃《埤雅》上說:“莧之莖葉皆高大易見,故其字從見。”莧菜有紅綠兩種,搭配為菜肴,確有一種顏色之美,作為野菜,它產量極高,隨掐隨長。
五彩編織的端午
拴五彩線。五彩線又叫朱蒙,端午清晨,趁孩子熟睡時,用五色布或麻扎成小巧玲瓏的小掃帚、小簸箕、小葫蘆、小黃瓜、小辣椒、小紗燈、小老虎等小飾物,悄悄用五彩線連起來,拴在孩子的前襟、肩頭或手脖上,民俗以為可以驅辟病虐。
拴香荷包。香荷包又叫香囊、香袋,用彩色絲絨線或多色花布編制有瓜果、花卉、五谷、鳥獸、魚蟲或虎、蛇、壁虎、蛙、蝎(寓意以惡降惡,以攻五毒)等各種款式,內裝川芎、白芷、丁香、雄黃粉等帶在身上,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垂上紅、綠、青、藍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拴葫蘆。葫蘆象征繁衍,象征團圓,掛在房檐、門首和楊柳枝上的五彩葫蘆,是節日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山野采擷的端午
采菖蒲,俗稱“蒲草”,其根莖有鎮痛、健胃、利尿之效。富有象征意義的菖蒲葉又長又直,似一把寒氣逼人的青銅寶劍。而菖蒲酒有行氣止血、延年益壽的功效,宋歐陽修曾有“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的句子。
采艾蒿。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溫、味苦,可入藥。煎服有止痢、止血的作用,曬干艾葉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種疾病。端午之晨,趁太陽未出山前,采來艾蒿,用以洗浴,不受蚊蟲叮咬。
采蛤蟆金。端午節有起早到河邊、池塘捉癩蛤蟆(學名蟾蜍)習俗,捉到后,往其肚中塞上墨塊,名喚“蛤蟆金”,一、二月后取出涂用,以清毒、清熱,治無名紅腫。
采年息花。年息花又稱捻紫香、鈴蘭花,東北滿族多于早晨采擷,用花瓣上的露水清洗眼睛,據說可使雙目格外明亮,一年里不會鬧眼病。
龍舟競渡的端午
龍舟競渡又稱龍舟賽會,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龍舟競渡與端午的起源密不可分。
隋唐,端午節龍舟競渡大盛,唐穆宗曾“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明清時期,龍舟競渡從未停歇。
往年在長春市南溪濕地公園,長春市皮劃艇愛好者們就會舉辦親子劃龍舟活動,由11條雙人皮劃艇依次首尾相連,組成一條五彩龍舟,以此慶祝端午佳節。
五月端陽,習俗色彩繽紛。端午應天順時,是飲食、醫藥、工藝文化節,是健身強魄的體育盛會。歷史的長河緩緩流淌,更多人文歷史匯入端午,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民俗文化,更浸透著濃濃的鄉情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