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東遼河源頭山樹環繞,氣候宜人,兩岸的濱河步道上,百姓們晨起鍛煉,賞景拍照,十分愜意。
城市因水而聚,發展因水而興。近年來,為償還生態欠賬,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東遼縣將東遼河流域治理作為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堅持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全力以赴統籌推進東遼河“從源頭到河清斷面、從干流到支流、從河岸到河底、從生活到生產、從治污到生態”的全流域、多方位、立體式治理,東遼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以來東遼河出境河清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四類水體標準。
強化源頭系統治理,生態環境整體提升
在東遼縣遼河源鎮楊木水庫上游、三條河流兩側,6.47萬畝耕地進行集中連片流轉,重點建設生態農業、規模農業、精品農業、精細農業、循環農業。通過調整源頭農業結構,不斷強化監督、檢查、管理,實現年減少化肥用量3000噸,農藥用量25噸。同時,大力推動生態修復,在源頭栽植柳樹、梨樹、水曲柳、柞樹、云杉等樹木2500余畝2萬余棵,種植花卉200余萬株,源頭周邊1公里以內全部停耕并恢復生態環境,有效保護了源頭的水體水質。
著力強化源頭設施提升。依托中德東遼河源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規劃生態小鎮、綠色小鎮、風情小鎮、宜居小鎮,加快核心區地上、地下管網建設,形成閉環處理體系,重點在兩處街道規劃建設集生態、綠色、休閑、養生為一體的智慧農業生態小鎮,按照水入管、線入地、垃圾入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鎮在林中、人在綠中、山水相依”的格局,有效減少生產生活對遼河源頭水體的污染,全力保障東遼河源頭水體安全。
著力推進源頭環境改善。對遼河源全域路網、田網、林網、水網、綠網及耕地進行統一治理,實施了道路整修、河道治理、高標準農田整治、柴草垛搬遷、河道插柳等工程,實現了人與生態和諧共存,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提高水體凈化能力,綠色屏障顯效能
東遼縣全面實施“三百工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累計完成造林29.71萬畝、治河372.17公里、建田18.9萬畝。實施干流植被緩沖帶建設,重點對水源地周邊的林間空地進行造林,建設水源涵養林、生態經濟林,提升整體綠化、美化效果和生態保護功能,有效阻斷了農業面源污染進入東遼河。
啟動人工濕地建設工程。在重要干支流榆田河、東遼河老河身、楊木水庫和聚龍潭水庫上游建成人工濕地11萬平方米。在連泉河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工程試點,栽種沉水植物15萬株,有效改善了連泉河水質。在東遼河干流建設2處11萬平方米的潛流和表流組合型及沉降型濕地。在大梨樹河和小梨樹河建設潛流濕地8萬平方米。全縣濕地日可凈化河水5.4萬噸,大幅提升了對河水的凈化能力。
全力推進污染防治,改善流域水體質量
實施畜禽糞污綜合治理。持續推進流域內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和專業化養殖戶污染防治工作,采取財政獎補和養殖戶自籌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建設養殖污染防治設施1683座。實施縣域內支流、干流禁養區劃定,對畜禽養殖規模進行嚴格管控,有效減少畜禽養殖污染源,改善水體環境質量。
加強城鄉污水治理。完善縣城污水管網建設,實行雨污分流制,提高污水收集率,對縣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提標改造,達到了一級A排放標準,日處理污水能力提升至2萬噸。“七鎮一區”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7750噸,全縣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累計改造廁所7610個。
東遼縣不斷增強東遼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進一步夯實責任、完善制度、強化舉措,實現東遼河水更清、岸更綠、河更暢、景更美,全力推動東遼河治理邁上更高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