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的疫情防控中,有這樣一對“夫妻檔”,他們充分發揮基層一線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舍小家為大家,不畏艱險、挺身而出,堅守防疫一線,用自己的力量守護群眾的平安和健康。他們就是魏博和張楊夫婦。
魏博在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工作,張楊在吉林市中心醫院工作,兩人的工作單位相隔幾十公里,但在抗擊疫情的行動中,他們夫妻并肩戰斗,戰“疫”路上比翼齊飛。
今年36歲的魏博是單位業務骨干,也是一名黨員,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她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奔赴戰“疫”崗位。按照組織安排,她加入全區核酸檢測工作專班,負責核酸檢測樣本轉運、信息登記、數據統計及全區40余個采樣點溝通協調等工作。這是一項“搶時間、爭速度、講細致”的任務,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魏博制作標有“采樣點、采樣方式、采樣時間、封箱人姓名、電話、箱內管數、人數”等信息的樣箱標簽,供全區采樣點使用,大大降低了采樣箱出錯率,提高了轉運速度。
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魏博吃住在單位,起早貪黑、誤點就餐是常態,但她每天都保持著積極樂觀心態,認真細致地清點裝箱、統計轉運,日復一日。兩個月的時間里,魏博共參與42輪次的核酸檢測樣本轉運工作,填寫轉運交接單141份,登記信息2000余條,全員累計轉運2191個樣箱12.78萬支管,涉及111.27萬人次。
魏博的愛人張楊,既是吉林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又是吉林市醫療志愿者協會的發起人。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張楊同樣義不容辭地投入到戰“疫”最前線,帶領他組建的志愿者協會志愿者連續奮戰。他們的身影閃動在各封閉小區、核酸檢測點、醫學觀察點,憑借相對專業的醫療知識和豐富的防控經驗,幫助各屬地高效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為急需救治的特殊病患解決求醫問藥難題。
在吉林市中心醫院被確定為新冠定點救治醫院時,院內大量醫務人員正轉戰市內各抗疫前線,醫院面臨改造工期緊急,工作任務量大,人手緊張困難局面。張楊迅速發動吉林市醫療志愿者協會在全市范圍發布志愿者招募令,引發廣泛關注,點擊瀏覽量達10萬人次,1100多位熱心市民積極報名,經梳理,提供符合條件400多人名單。在張楊帶領下,符合條件的醫療志愿者參與了醫院樓層改造、保潔清理、物資轉運和病房安置等多項志愿服務,對保證吉林市中心醫院新冠救治病房的順利啟用作出突出貢獻。
“疫情發生以后,我每天6點起床,先看看有沒有未接電話、未讀微信消息等需要回復的。洗漱、吃飯后,在8點前到醫院,在完成本職工作后,便到社區和志愿者一起幫忙核酸采集、標準運送、掃碼等工作。”張楊向上級部門請示,成立臨時黨支部,迅速招募5000余名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線,組建核酸采集、終末消殺、心理咨詢等6個專班,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0萬余小時,服務200余萬人次,并向一線捐贈防疫物資近300萬元。“我參加了省里的‘志愿服務關愛行動’,每天都要與各機構聯系,匹配醫療資源。貨物到了,有時候是早上6點,有時候是半夜12點,我都會立即協調車輛和志愿者一起去高速口接醫療物資和防疫物資。”每天100多個電話、大量的微信信息,張楊在城市中不停地奔波著……
“好好吃飯”“注意防護”“保重身體”……疫情期間,夫妻二人始終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雖無法相見,但彼此想念。見字如面,這樣尋常的話語,只能在工作間隙,彼此通過微信、語音視頻等方式互相叮囑、互相鼓勵,相互慰藉。雖然身處不同的崗位,但相同的使命、共同的擔當,讓這對夫妻把最美好的愛情,化為并肩抗疫的動力,生動演繹著別樣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