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有著34年黨齡的老黨員,一名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40年的‘老農技’,此刻,我的內心無比興奮和自豪。”
10月16日上午,吉林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和同事們認真收看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這句話給王貴滿留下深刻印象。
回想起自己的“黑土地情結”,坐在電視機前的王貴滿思緒萬千。
“多年來,我們一直為如何保護黑土地、解決土壤退化問題而苦惱。”
2006年,王貴滿與來梨樹縣計劃開展科研課題的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所研究員張旭東研究團隊達成共識,約定共同開展20年的合作,在梨樹鎮高家村建立我國耕地保護技術的研發基地。
就這樣,中科院第一塊保護性耕作基地在梨樹縣誕生了。
“2007年是‘梨樹模式’研發的第一年,面對試驗田里秸稈橫豎不一,看上去雜亂無章的樣子,當地農民一片質疑聲。但等到試驗田出苗了,而且苗的整齊度、均勻度遠超相鄰地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耕種效果,農民們開始接受了……這大大堅定了他們繼續探索的信心。”王貴滿說。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梨樹縣視察農業科技研發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情況,提出要認真總結“梨樹模式”,更好地推廣“梨樹模式”。
“我趕上了黑土地保護的好時候!”
這是王貴滿常說的一句話。
回憶起這些年的工作,王貴滿說:“保護黑土地離不開國家和省的好政策。”
近年來,我省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全力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設立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打響“黑土地保衛戰”;
大面積推廣“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擴大到3283萬畝,居全國第1位;
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建設項目230萬畝;
與中科院啟動戰略合作,率先啟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逐步解決黑土層變薄、肥力變瘦、土壤變硬等問題;
持續舉辦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論壇,研究探索新路徑新辦法;
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納入中科院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序列,基本完成籌建工作;
……
看完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王貴滿說:“我一定要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廣農業種植現代化,繼續在黑土地上種出豐收年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展示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原標題:二十大時光|“老農技”王貴滿:“我趕上了黑土地保護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