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4點半,吉林市通江街道江畔社區書記牟順的鬧鈴準時響起。她立馬起床,開啟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
6點鐘開始準備大規模核酸檢測,牟順迅速組織社區干部整理分發物資,接醫護人員,按采樣點分組,分配人員。
7點,牟順組織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到各小區核酸檢測點。大喇叭喊樓,工作人員開始“敲門行動”,核酸檢測有序地進行著。
“牟書記,條碼不夠啦!”“牟書記,這兒有居民今天要透析,需要馬上聯系車輛!”上午9點前后,牟順的手機響個不停。“越是艱難的時刻,我們越要做好服務。”牟順邊安排車輛和調度人員,邊對社區工作人員說。
中午12點,各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陸續返回午休。牟順邊吃盒飯,邊向網格員安排下午的工作。“核酸完事的網格員下午馬上組織志愿者,拉菜送菜,務必做好防護”“有封控單元和居家隔離人員的網格員帶領醫護入戶采核酸,三點之前必須送樣……”安排好各項事宜,下午的工作又開始了。
下午3點,核酸采集工作結束,最后一批樣本送出。牟順拿起手機,撥通了社區保供超市電話,詢問頭一天訂的75份蔬菜包和雞蛋的準備情況,并組織小區志愿者前往裝車。
晚上6點,牟順抽空給兒子打個電話,沒說上幾句便掛了,又忙了起來,組織人員對封控單元進行消殺和送物資。
晚上10點,牟順回到社區。消殺完畢,脫去防護服,她快速翻看手機的未讀信息,逐一回復,然后在各種微信群里回復著所需數據,總結一天的工作。
這是4月10日牟順一天的工作,她和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都忙碌著。40多天來,她帶領11名網格員,照顧著轄區的五個小區、5100名居民的安全和基本生活。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轄區有三個小區成為第一批無疫小區。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周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