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作為“六個必須堅持”中第一個闡述的立場觀點,彰顯了黨的根本宗旨和真摯的為民情懷。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要深刻把握堅持人民至上的內在邏輯,牢牢把握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著力點,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培植深厚土壤,做到一切扎根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將這個重要論斷置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時空中可以發現,歷經百年崢嶸歲月,在櫛風沐雨的征途上,在砥礪奮進的腳步里,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從未離開“人民”這個肥沃土壤,從未離開“群眾”這個豐厚的滋養。實踐證明,只有深深扎根人民,才能獲得無窮力量,才能抵抗風雨、向上生長。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深深扎根人民,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從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人民”二字深刻心底、植入靈魂、融入血脈,源源不斷孕育更加強大的力量。
踐行根本宗旨,做到一切為了人民。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從具體實踐來看,要求我們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心用情用力,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凝聚主體力量,做到一切依靠人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利益的主體。毛澤東同志指出,“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實踐充分證明,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堅持價值導向,做到為了人民的一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一切人民,為人民的一切,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全民的發展,我們要實現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發展的成果要為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全面利益,保障好人民群眾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向往和追求。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恪守評判標準,做到一切由人民檢驗。歷史和人民既賦予我們光榮責任,也檢驗我們的實際行動。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將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在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奮斗中,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始終把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持續增強百姓的主體認同。
發展人民民主,做到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實現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必須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要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體系,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全面發展協商民主制度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