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并強調“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的征途上,我們必須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好紅色文化,充分發揮其培根鑄魂作用,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時代力量、奮進偉大征程的內在支撐和強大動力。吉林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彰顯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對于鞏固全省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激發精神動力,凝聚發展力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保護利用,構建紅色資源保護新格局。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積極探索優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途徑,整體謀劃設計,推動各類紅色資源連點成線,形成良好資源保護利用空間大格局。打通建設、管理、使用等環節,著力提升反映黨百年奮斗重大事件遺跡、重要會議遺址、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舊居的保護展示水平,不斷健全傳承保護長效機制,持續加大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同時,深化干部群眾對于紅色文化服務新時代、融入文化強省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保護紅色資源意識,提高大家傳承紅色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
整合研究力量,加強紅色文化研究闡釋工作。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全省高校、黨校、社科研究等機構的學術力量,充分發揮相關智庫作用,方能持續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闡釋工作。堅持精進研究和廣譜研究相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傳統研究和新興研究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特色優勢、創新研究模式、突破重點問題,聚焦東北抗聯、四戰四平、四保臨江等紅色資源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提煉其歷史價值與時代意蘊,不斷推出優秀研究成果,為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提供堅實理論支撐。
采取多種形式,強化紅色文化傳承載體建設。紅色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有濃厚的時代意蘊,唯有守正創新,方能恒久綻放魅力。不斷加強革命精神、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教育,以吉林紅色資源為生動教材,大力推動紅色文化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干部黨性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作用;統籌推進紅色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紅色文化服務體系。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融合傳播,促進供需在“云端”“指尖”對接,使紅色資源不僅走進公眾的視野,也直抵公眾的內心。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講好紅色故事,持續提升紅色文化感染力、影響力。
強化品牌建設,在文旅融合中助推紅色文化傳承。傳承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是重要著力點,文旅融合是重要方式。對于吉林而言,應進一步依托“三地三搖籃”紅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具有鮮明吉林特色的紅色元素和標識,打造經典紅色文化品牌。努力適應時代新要求,推動紅色文化與工業文化、冰雪文化、黑土地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等深度融合,推動紅色旅游與農業、工商業、康養、教育等有機融合,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新業態。積極開發將紅色文化符號和現代文化元素有機結合的旅游項目,打造精品線路,豐富旅游產品,全面提升我省紅色旅游景區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全面促進紅色旅游提質升級。完善“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創新紅色民宿、紅色研學、紅色文創等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拓展紅色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引領輻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