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悅遠來,人聚產興。長春,正成為“千里馬”競相馳騁的熱土。
從精心總體設計到悉心配套政策措施、從高效營造優質環境到不斷提升個性化服務,近年來,長春創新人才工作思路,聚力推進“長春人才創新港”建設,以政策惠才、產業引才、平臺容才、服務暖才,堅持突出行政、市場、法治、文化“四輪驅動”,全市人才總量持續擴大,人才結構更加優化,高端人才不斷涌現,連續6年實現人才正流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學之思之,行之踐之,長春因人才而精彩,人才在長春更出彩。
凝聚合力 為人才出彩搭建廣闊舞臺
如何融入全國“3+N”人才版圖?如何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意見》?
近年來,長春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堅持人才與發展同步謀劃、同步部署,激發長春人才工作的內生動力。
2021年,長春開始深入系統謀劃“長春人才創新港”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長春基礎、資源、功能、特色等比較優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一流科技領軍企業發展,構建“科、教、創、產、服”協同創新集聚區。
志同則心同,心同則力同。
一年來,長春爭取省級層面支持“長春人才創新港”建設的專門政策20項,推動省直職能部門、中省直大校大所大院大企的人才、技術、項目、平臺、政策等創新資源向“長春人才創新港”集中集聚。
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市力量成立20個重點任務專班,以“五化”閉環工作法,推動26項人才重點任務、重要項目、重大工程落實落地。制定出臺全市管總的8個系列、36項《激勵人才助力“六城聯動”發展的若干政策》。
長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大校大院大所創新成果服務專班,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成立3個服務組,深入大校大院大所20余次,服務創新團隊、服務創新帶頭人、服務創新工作。全市17個縣(市)區、開發區306名縣(局)級領導干部固定聯系服務屬地605名專家人才,目前,常態聯系、定期走訪,幫助解決問題200余個。
在強化頂層設計的同時,長春積極打造聚才平臺,以載體創新讓這里成為涵養各類人才的“蓄水池”。
在長春新區北湖科技開發區,新型科技創新孵化平臺——吉林省國科創新孵化投資有限公司已引進孵化75家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引導36項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落位吉林省。在平臺的幫助下,只有12名員工的平臺入駐企業中科優銳公司去年實現了產值1000多萬元。
不只是搭建創新孵化平臺,長春還積極打造院士創新創業引領區,建設長春青年人才城和人才資源開發產業園等平臺載體,目前,院士創新創業引領區已落位項目12個,中國長春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實現全面升級,開發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1.2萬個。
四輪驅動 為人才發展厚植環境沃土
“通過我們的努力,真正把‘小木耳’做成‘大產業’,讓中國發展成為食用菌產業強國,讓農民通過食用菌產業增收致富。”2022年11月1日,長春首屆人才節(企業家節)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菌物學家李玉用平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科技興農、科技富民”一直是他作為科技工作者的自覺擔當。
由李玉本人擔任技術顧問,他的學生、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團隊負責人(首席專家)溫嘉偉主要跟進的靈芝產業園,目前已經在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落位,引進8名博士,投資1733萬元,形成了集研發、種植、深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感動于長春以城市名義對人才、企業家的禮遇,李玉更想讓長春這個農業大市、全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城,成為農業強市。
與李玉院士有同樣感受的,還有160多名在長春首屆人才節(企業家節)頒獎典禮獲獎的領軍型科學家、企業家。從今年起,長春將每年的9月27日設立為“長春人才節(企業家節)”,以文化感召,不斷提升人才榮譽感、歸屬感。
這是長春把握人才工作規律,綜合實施“四輪驅動”模式的有力舉措。行政推動、市場配置、法治保障、文化感召,將從四大領域推進人才服務創新,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2022年,長春出臺了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后全國首部人才立法《長春市人才發展促進條例》,以法治的方式對用人主體進行規范。7月22日,率先在東北地區成立了人才服務局,在行政層面上設立專門職能部門,整合專業力量,為各層次、各類別人才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
“我們還正在籌建人才集團,要把人才工作的視角從全國投向整個東北亞,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利用市場‘無形的手’掌控人才配置的主動權。”長春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崔巖介紹。
此外,長春還依托院士專家聯合會、長春專家協會以及各級人才服務機構打造“三級服務平臺”,建立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綠色通道,協調辦理“二級醫療保健”待遇,使300多名高層次專家人才享受到“一對一”“管家式”貼心服務。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供給力度,發放安家補助、實行購房補貼,目前,以9個主題區塊、2萬套公寓為主要載體的長春青年人才城(人才社區)已經建設啟動。
三鏈融合 為高質量發展打通內循環
“在人才服務專員的指導和幫助下,禹衡光學順利躋身首批20家大學生實訓基地行列,‘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實訓基地’的實力與潛力也在吸引人才紛至沓來。”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鄭虹高興地說。
為禹衡光學提供“點對點”服務的市人才服務局人才服務專員史洋,不僅主動幫助多家企業成功申報大學生實訓基地,更助力禹衡光學設立了研發工程師等20個實訓崗位,并向吉林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高校推送,取得了明顯的引才成效。
聚焦“一主六雙”和“六城聯動”對人才智力資源的需求,長春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以人才鏈支撐創新鏈,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三鏈融合,打通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循環。
通過組建產業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專員隊伍,目前已集聚產業人才36萬人,推動駐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482項,同比增長215%。
瞄準全市“1個萬億級、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目標,長春成立了“招才引智”同步“招商引資”工作專班,34名駐長三角地區專班工作人員面向國際國內延攬一流“鴻鵠人才”及重要人才團隊。目前,已簽約2個重要人才團隊,相關產業項目也已落位。
參照全市“九大產業功能網絡”確定的15條產業鏈,圍繞“專精特新”企業對急需成熟型人才的需求,長春通過數據分析、要素匹配、溝通洽談,實現產業鏈與人才鏈的相融互促、同頻共振。今年以來,引進重點產業緊缺人才8119人。
制定出臺《長春市產業緊缺人才編制池管理辦法》,全市5年拿出1萬個事業編制,為產業鏈上的“專精特新”企業引進碩士以上緊缺高層次人才。建立產才融合創新聯合體,在推動升級中國一汽、吉林大學“紅旗學院”的基礎上,探索打造中科稀土應化所“稀土學院”、光電產業特色工程師學院,推動人才隊伍轉型升級。
同時,實行柔性引才機制,引進蘭玉彬、王緒化等外國院士和國家級人才,服務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在核心區建立企業“候鳥型”人才工作站,評選37個高層次柔性人才項目,柔性引進各類專業人才218人。組建“長春市駐北京人才工作站”,強化與在京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人才互動聯系。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隨著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施,長春這座魅力之都正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成就夢想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