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 1月14日 06版
鎮賚縣白沙灘灌區重點實驗站可食用稗種植試驗獲得階段性成功,部分品種可適應pH大于9.5、鹽分含量大于3‰的鹽堿土壤,具有實用推廣價值。 (資料圖片)
正是飛雪迎春時,放眼望去,白山松水,盡顯蒼茫。我們不會忘記,莽莽雪原之下,孕育著無限生機的黑土地,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奉獻——
2022年,全省糧食總產816.16億斤,在2021年登上800億斤新臺階基礎上,增產8.32億斤,創歷史新高,全國排位保持第五位;
糧食播種面積8677.65萬畝,比2021年增加95.7萬畝,凈增量居全國第四位;
糧食單產940.53斤/畝,由全國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肉牛飼養量達到574.8萬頭,同比增長12%,增幅位居全國前列。
我省全力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在全國率先啟動“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農業現代化第一方陣地位更加穩固。圖為鎮賚縣大屯鎮英臺村豐收美景。 潘晟昱 攝
這一切,都是黑土地上的吉林人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豐碩成果。
2022年伊始,疫情突發,全省上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糧食生產各項工作,堅持把春耕備耕生產與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主要領導靠前指揮,采取超常規舉措,高標準完成了備春耕生產任務,切實做到“農時一天不耽誤、農戶一戶不落下、農田一畝不撂荒”。
春夏之際,積極應對階段性春旱和極端強降雨、低溫寡照、風雹天氣等不利影響,9個“干部+專家”技術包保指導組,15個駐縣排澇指導小分隊深入基層指導,為奪取全年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秋收之時,省農業農村廳派出9個秋收工作組持續跟蹤指導服務,每日調度秋收進展,協調調度省內農機跨區作業,與氣象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組織指導各地加快秋收進度,確保實現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磐石市興澤食品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 本報記者 丁研 攝
豐收的取得當然還不止這些。
還有,2022年,發布農業主推技術58項、主導品種120個,線上線下開展科技培訓127.9萬人次。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3283萬畝,增長12.4%,穩居全國第一位;
全省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是2012年的14.2倍,穩居全國第一位;
新建高標準農田550萬畝,創歷史新高;
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400萬畝,占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的53%;
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
與糧食豐收相伴的,是肉牛養殖業的異軍突起。
我省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并逐步由“特色區”向“高效區”轉變、“農品區”向“加工區”提升、“種植區”向“旅游區”擴能,鄉村產業變優質、變高效、變興旺。圖為吉林卓遠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工人正在查看無土栽培作物長勢。 本報記者 丁研 攝
2021年以來,我省就把“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作為富民強省的標志性工程,樹立大食物觀理念,統籌推進糧食和肉牛產業發展,讓“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
在全省重點抓34個大縣、百個鄉鎮、千個專業村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目前已謀劃推進千頭以上肉牛產業化大項目201個,比工程實施前新增167個,總投資500多億元。
作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創新技術之一,中科院地理所在洮南市實施了“雙季雙優”種植模式,第一季種植小冰麥,收獲后再種植燕麥草,實現了一年兩季、糧飼雙收。 圖為小冰麥秋收現場。李曉明 攝
以農業保險業務為切入點,擴大肉牛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并成立“政銀保擔”聯動支牧聯盟,鼓勵金融機構通過保險抵押開展肉牛活體貸款業務,創新推出200余種與養殖相關的金融產品。截至9月末,吉林肉牛貸款余額達232.11億元,同比增長108.75%。
啟動了肉牛養殖大村“一村一名大學生獸醫計劃”,在村級防疫員、鄉村獸醫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待業青年等群體中,將能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人員選配為村獸醫。今年將完成500個以上養殖大村獸醫配備試點,提升基層疫病防控能力。
做好現代化農業的“牛”文章,我們還在由活牛輸出向“牛肉輸出、餐食輸出、文化輸出”的路上不斷前進。
吉林市龍潭區江北鄉北山村村民喜收紅辣椒。朱建倫 攝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目前,我省已走在全國農業現代化第一方陣。全省上下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隨著“千億斤糧食”工程和“千萬頭肉牛”工程的穩步推進,一個全新的農業強省正邁著健步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