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店村委會的會議室里,一場會議正在進行。
“返鄉創業基地關系到咱村的發展后勁兒。基地辦得好,孩子們才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說這話的,是“老書記”林青遠。
“老書記,您放心!”第一書記尚緒更回應道,“過段日子,省里的考察組會來驗收咱這個基地項目。驗收的重點內容我們都一一落實好了,今天再跟您‘碰’一下……”
2022年10月25日,記者第一次來到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正趕上這場碰頭會。
談做法,想辦法,會議“碰”出了新想法。此時,明媚的陽光斜斜地照進會議室,大家的臉被映照得亮堂堂。
一
碰頭會結束,林青遠合上筆記本,轉頭笑著對我們說:“駐村工作隊想干事、會干事,我相信他們會把我當年想做但沒來得及做的事做成。”
對林青遠,記者早有耳聞。他從2005年到2019年擔任陳家店的村書記10余年間,讓這個負債累累的貧困村華麗轉身,一躍成為資產上億、全省聞名的小康村。
“脫貧攻堅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但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陳家店村面臨一個瓶頸。”林青遠說,這個瓶頸,就是人才。
說來也巧,2021年7月30日,省人社廳職建處副處長尚緒更和同事于明洋、李巖松組成駐村工作隊,來到陳家店村搞幫扶。經過一周的調研、思考和討論,工作思路與林青遠不謀而合。
當年,林青遠通過集資方式成立了村里第一個股份制企業,接著成立了畜禽養殖、蔬菜、農機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9年又成立了農安縣眾一農業開發集團公司。但是,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經營管理的問題日漸凸顯,首當其沖的就是“人”的問題。
“從發展規律講,管理短板、技術短板問題的本質是人才短板,所以我們要通過人才振興補齊管理和技術短板。”尚緒更說,解決了“人”的問題,就是為陳家店的高質量發展搭建了一個新臺階。
可搭建這個“臺階”,要從哪里入手?
“籌辦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尚緒更告訴記者,“省級大賽村里辦,全國少有,省內沒有。十多年職業能力積累的工作經驗,使我敏銳地感覺到籌辦好技能大賽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引導和發動全省鄉村振興領域技能人才,傳承技藝、帶動產業發展;二是可以為陳家店村帶來更多的流量,促進采摘、休閑旅游、研學、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三是可以鍛煉村里干部群眾的組織管理能力,培養自有人才。這事兒值當。”
“確定想法后,我們第一時間向省人社廳黨組和廳領導匯報,并且得到廳里的大力支持。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冰更是鼓勵我們: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敢想、敢干,既要敢創新還要接地氣,只要政策允許、流程規范,就大膽去干。”
有了廳黨組和領導的支持,工作隊的信心更足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工作隊就把大賽11家合作單位談妥,400余萬元的經費搞定。
2021年9月8日,吉林省第一屆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在陳家店村如期開幕,并圓滿結束。村里承擔大賽解說任務的孫輝受到各方一致好評,餐廳職工王艷萍在大賽中獲得“餐廳服務員”比賽項目第4名。
二
2022年11月1日,記者再次來到陳家店村。
在村培訓基地大樓前,幾輛滿載乘客的大巴剛剛停穩。
“這些是省里組織來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的學員。”孫輝向記者介紹。天空滿是陰云,但她的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
大學畢業后,孫輝一直在長春創業,看到家鄉的喜人變化,她毅然回到村里就業。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后,工作隊一致推選她負責大學生村官和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工作。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振興,現代農業也需要高素質農民。”孫輝告訴記者,“村里的生活條件不比城里差,可以一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一邊感受著質樸的鄉情。通過培訓讓鄉親們掌握更多技能,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也讓我更有成就感。”
孫輝說,村里的培訓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培養大學生村官,二是培訓高素質農民。第一屆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的成功舉辦,讓陳家店村的名號更響了。現在學員來自全省各地,僅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就有2萬人次以上。
正說著,又有人來咨詢培訓班的事情。尚緒更告訴我們,來人叫劉長偉,也是村里的返鄉創業“牛人”,可以去看看他建設的大棚。
劉長偉領著我們沿著鄉道前行,邊走邊聊,天空飄起了毛毛細雨。鄉道一側的土地在細雨滋潤下,更顯油黑發亮。
1989年出生的劉長偉,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搞高效農業種植。“剛開始沒什么技術,主要靠自己摸索。”劉長偉說,土辦法收益不大,正想放棄的時候,駐村工作隊來了。他們經常協調省里的農業專家來村里搞培訓,傳授種植經驗。“起初我沒放在心上,工作隊就動員我去學習。不學不知道,一學真有效。有了新技術,一年可種多季,賺個三四十萬元沒問題。”
“我現在有10棟大棚,村民都說我種草莓‘牛’。其實,‘牛’的不是我,是駐村工作隊建立的培訓和幫扶體系。如今,村里的草莓種植已經產生規模效應,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新產業。”站在綠意盎然的草莓大棚里,劉長偉笑得像個孩子。
三
一周之后,記者又接到尚緒更的電話。“韓光緒明天回村,你們有時間嗎?”
前兩次采訪,尚緒更多次提到韓光緒。由于時間安排上的陰差陽錯,記者一直未能當面采訪到他。
第二天上午10點半,我們到了陳家店村后直奔村里的田園生態餐廳。濃眉大眼、身材微胖的韓光緒頭戴高高的廚師帽,正在后廚與廚師研究菜品。村里這個餐廳經營多年,不過因為粗放的管理水平、單調的菜品口味,一度被村民稱為“大食堂”。
“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尚緒更說。
從“人”入手,駐村工作隊去年引進了全省餐飲行業高技能人才、中式烹調高級技師韓光緒,并組建“韓光緒首席技師工作室”。這也是省內首家在村域落地的省級首席技師工作室。
陳家店鍋包肉、小米湯燉活魚、油泡豆角、自制豆腐、香排骨……初到村里,韓光緒就從“綠色、原生態”的角度,研發出多道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菜品。同時,還從菜品口味、營養配伍、烹飪技法以及宴席設計等方面深入研究,使整個餐廳菜品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用尚緒更的話說,這叫“守住鄉味”。
抓菜品的同時,還要抓成本。“烹飪時不能為了圖方便,就把灶上的水龍頭一直開著……后廚每個環節都要精打細算。”韓光緒說,從原料的加工、配份,到打荷、烹制,都與成本密切相關。
用尚緒更的話說,這叫“管好鄉廚”。
“小鄉廚”體現鄉村治理“大思路”。實行政企分開、規范財務制度、更新核算方法……在駐村工作隊的推動下,陳家店村委會和村屬企業的管理制度進行了全方位改革。
“強化的是管理,變化的是制度,但歸根結底,是人的觀念變化。”尚緒更說。
尾聲
“陳家店被評為吉林省4A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已公示,還被納入第二批吉林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實踐基地目錄!”2022年12月2日一大早,電話中就傳來尚緒更滿滿的喜悅和興奮。
這種喜悅和興奮,讓記者感慨,不禁想起采訪過程中駐村工作隊三人組的只言片語——
“來到村里,我的枕邊一直放著兩本書,一本是《擺脫貧困》,一本是《論“三農”工作》,平時沒事就翻翻,也寫一點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駐村工作要始終牢記并感恩組織的信任,敢作為、干實事,深入打造‘六大基地’,逐步形成人才、土地、資金和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尚緒更說。
“幫扶工作要緊緊圍繞鄉村實際需求,堅持缺什么補什么……不能流于表面,要有長遠考慮,不能我們一撤,所做的工作就跟著停了……”于明洋說。
“個人力量很小,要緊緊依靠組織,發揮我們的職能優勢,同時還要依靠村里的干部群眾……”李巖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