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并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新發展階段,要在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上,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政策并提高政策實施精準性,通過增加重點群體要素收入、營造公平可持續發展環境、暢通社會流動渠道等方面措施,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和有效社會基礎。
中等收入群體通常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收入達到中等水平、生活較為寬裕的群體,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中堅力量,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生發展不斷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目前我國進入中等收入的人口超過4億人,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但仍要看到,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還存在總量規模仍顯不足、地區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群體社會功能和消費潛能并未充分釋放、與實現共同富裕所需的理想結構仍有一定差距等問題。因此必須在深入分析收入分配作用機制和形成機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激勵更多社會成員不斷通過自身努力增加自身要素價值,從而增加要素收入,進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持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奠定前提和基礎。富民之要,在于發展。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進一步激活市場主體、變革發展動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全要素生產率,將“蛋糕”做大做好做足,提高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高質量發展本身蘊含著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這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不斷提高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地區的人民收入水平,更好促進其形成中等收入群體,從根本上破解中等收入群體發展不均衡問題。另外,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會更好地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提升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覆蓋面和質量,從而減輕潛在中等收入群體的公共服務支出,促進其向中等收入群體流動。
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分好“蛋糕”,持續增加重點群體要素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構建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群體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事關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和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需要在普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基礎上,激發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進城農民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基層職工等重點群體活力,推動其更好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技術、數據是具有高度稀缺性的生產要素。要通過教育培訓等讓更多勞動者擁有技術性收入、知識性收入,引導更多人通過終身學習提高技能、提升收入水平。為此,要進一步促進教育資源公平配置、提升教育質量,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要通過教育、引導、扶持讓更多低收入群體擁有更多的資本性收入,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應從消費性幫扶轉向生產性幫扶,如探索將部分幫扶資金轉化為集體股金投在生產領域、實施資產收益扶持政策等,并持續發揮好銀行、保險、證券業資本運作的獨特功能。
營造公平可持續發展環境、暢通社會流動渠道,為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要針對潛在的中等收入群體,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精準施策,使其能夠更快更好地向上流動。比如配套快速城鎮化的戶籍制度改革,針對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配套公共服務,制定針對農民工的技術等級認定制度、針對小微創業者的融資政策等,推動其快速步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建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為勞動者就業創造公平環境,通過出臺個性化城市落戶政策的戶籍改革,引導勞動力在不同區域之間自由有序流動,使后天因素成為就業和提升收入的基礎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