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而中醫藥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離不開中醫藥文化的弘揚與普及。新征程上,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有著特殊意義。相關院校和機構應發揮專業優勢,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知識傳播普及推廣的過程中,通過大眾化、課程化和學科化等務實路徑,持續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助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聚焦大眾化,進一步做好中醫藥文化的全民普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中醫藥學作為一門傳承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古代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弘揚中醫藥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視察時,走進車間,察看中藥制品生產流程,并深刻指出,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這為我們在傳承創新發展中壯大中醫藥產業、護佑人民健康、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彰顯中醫藥應有價值提供了遵循。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律、規劃,中醫藥迎來了發展的好時光,這一領域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在國家級科技獎勵中屢結碩果,中醫藥為民惠民舉措深入人心,全程深度參與對人民群眾的健康守護。面向未來,要始終不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切實把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推進繼承創新,完善符合中醫藥發展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持續面向大眾加大中醫藥文化宣傳力度,使其深入到千家萬戶,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和更強大的生命力。
聚焦課程化,進一步做好學校課程教育。教育是弘揚中醫藥文化重要而基礎的路徑。教育的重點在學校,學校教育的載體和依托是課程,這要求我們抓緊抓實抓細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一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抓好課程建設,使中小學生從小接觸中醫藥文化知識、了解中醫藥文化理念。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涉及多項中醫藥內容,細化相關要求。如,要求科學學科選取科學故事、時令節氣、古代工程、技術發明、傳統醫藥等方面的具體內容在課程教材中呈現,初中階段的生命科學領域,介紹我國古代醫學的針灸等主要成就,介紹我國古代傳染病預防與治療方面的科技成就等,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學概念和思想方法,了解我國古人智慧,感受古人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再如,要求歷史學科初中階段,介紹中醫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使學生認識中醫在救死扶傷、強身健體方面的作用,學習醫者的仁愛之心,高中階段介紹中醫經典名著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理解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診斷方法,認識中醫蘊含的整體系統思維、天人和諧等思想。又如,要求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教材呈現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等內容,小學階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游戲、武術、跳繩、傳統健身功法等,體驗運動樂趣,并對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和養生保健知識納入健康教育等工作作出部署。二是在高校抓好中醫藥文化教育普及。通過思政、體育、藝術、勞動等公共課程普及中醫藥文化常識,在通識類課程上設置專題,實現較為系統的而非零散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對于臨床專業學生,以中醫藥文化課強化其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對于中醫專業學生則應更加明確以中醫藥文化的深入學習奠定中醫思維。三是在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中彰顯中醫藥文化價值。通過全媒體公益講座、慕課、社區體驗等形式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提升全社會中醫藥文化教育質效。
聚焦學科化,做好中醫藥文化人才培養工作。人才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關鍵,中醫人才的中醫思維要建立在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之上。經過多年發展,中醫文化學作為研究中醫藥學的社會文化背景、思想文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交叉學科,在中醫文化資源研究、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頗有建樹,形成了鮮明學科特色、文化基礎及方法論研究、傳承研究、傳播研究、文化建設、實踐研究等學術方向,擁有眾多中醫文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點、博士后流動站、協同創新團隊等,成為培養學科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要陣地。下一步,相關高校、專業和教學團隊應共同發力,推動學科內涵、研究成果、學科隊伍、學科建制等更好適應新征程需要,做好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中醫藥師承教育等方面的文化支撐,更好滿足黨和國家對中醫文化人才培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