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明確了全年工作重點“任務清單”,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其中對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提出明確要求。以縣域富民產業為引擎,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對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讓農民在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離不開產業振興這個重要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只有在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切實做好彰顯特色、產業融合、優化布局和聯農帶農等工作,發揮好三次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打造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才能進一步增強鄉村產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繼而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一要從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角度彰顯縣域產業位勢與特色,處理好縣域富民產業與城市產業之間的關系,抓好“一縣一業”農村特色產業體系構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大中小企業緊密協作、產業資源整合優化,形成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二要強化龍頭帶動,在培育更有活力的經營主體上下功夫,持續優化“龍頭+配套”“公司+農戶”等融通發展的集群組織體系,促進資源集聚共享。三要把產業富民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積極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經營增效,拓寬農民致富渠道,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做好整體謀劃和系統安排。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脈相承,目標一致、過程統一。要準確理解、科學把握“三農”工作布局,始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實績實效,把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工作著力點放到解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上,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打造連接工農、融合城鄉的重要紐帶。一是完善縣鄉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縣域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小城鎮和村莊規劃管理,通過提高建設和管理水平,讓城鎮各具特色、宜業宜居,更加充滿活力。二是推動一產“接二連三”全鏈條轉型升級,整體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基礎上,立足縣域內特色資源,做好產業發展的特色文章。如有的縣可以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有的縣可以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擦亮“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名片;有的縣地處邊境,要夯實興邊富民基礎,持續提升經濟貿易、能源利用、資源加工、農業種養等領域對外合作水平,推動跨境運輸暢通高效。三是堅持創新驅動,健全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加大研發投入,以技術創新牽引和催生富民產業優質產品供給。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更好促進人氣集聚、產業興旺。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壯大滿足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一方面,著力培養“土秀才”“田專家”等高素質農民,深入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工作,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培育創新型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引進高精尖人才,推動城市人才下鄉、科技人才下沉,在醫療保障、職稱評審、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好配套支撐,讓田園美、山水美、民俗美、生態美的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不斷優化政策,讓人才成為提升縣域富民產業發展質效的澎拜力量,把更多產業發展紅利、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