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人類社會有多重要?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砥礪前進的不竭動力,是推動全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源泉。一臺蒸汽機,推動工業革命一百年;一臺計算機,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親眼目睹了古人的幻想成為現實,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在家可聞天下事,出門日行數千里。這世界變化快,是因為科技創新的腳步已經飛了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成為了高頻詞,同時也顯現了核心引擎巨大的推動力,我國步入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快車道。2022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經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大力支持相關省份建設創新型省份。
2021年12月15日,吉林在東北率先獲批建設創新型省份。12月20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擔任雙組長的創新型省份建設領導小組。12月21日,吉林省委召開了人才工作暨創新型省份建設大會。吉林創新型省份建設腳步急促,但每一步都扎扎實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加緊落實,全盤布局次第展開,產業不斷躍升,成果不斷涌現。
建設創新型省份一年來,吉林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從頂層設計到措施落實,從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到推動雙鏈融合,從引才育才到打造創新生態,一直疾馳在創新的大道上,努力打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樣板,推動老工業基地“蝶變”升級。
建設創新型省份是吉林融入建設科技強國主力軍的使命責任,是科教大省的擔當作為,是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吉林厚積薄發的時代機遇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自覺把吉林全面振興擺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謀劃和推進,不僅是現實責任,更是政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把“創新”列在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吉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吉林全面振興擘畫了宏偉藍圖、描繪了光明前景、提出了殷切希望。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部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刻認識吉林的省情特點、發展的歷史方位、擔當的責任使命,充分發揮人文科教大省優勢,加快建設教育強省、人才強省、創新型省份,下好創新先手棋,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努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吉林路徑,努力在東北全面振興中實現吉林新突破,努力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貢獻吉林力量。
建設創新型省份,吉林省有著先天優勢。
新中國成立初期,王大珩、唐敖慶、蔡鎦生、余瑞璜、王湘浩、朱光亞、吳式樞等老一輩科學家來到吉林,吉林的科教事業直接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新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輛汽車、第一列鐵路客車、第一臺電磁式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單反相機、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第一塊合成橡膠、第一袋化肥……老一代科學家不僅產出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更把他們在長期科學實踐中錘煉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深深扎根在吉林這塊熱土上,深遠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吉林科技工作者。目前,吉林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科院長春“一院三所”為代表的諸多大校大院大所,每10萬人口中博士生就超過100人,居全國前列。吉林創新的基因越來越強大,深厚的積淀一直推動著吉林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建設創新型省份,是吉林全面振興的時代機遇。
創新是推動吉林振興的第一動力,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決定性力量,更是破解吉林振興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創新型省份建設,就是要以深化改革、強化創新為突破口,從根本上破解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推進新興技術突破、新興產業壯大和新興模式引領。吉林,工業基礎雄厚,農業實力強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吉林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發揮基礎實力優勢,才能有更高質量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吉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轉化為推動新時代科技改革發展的具體行動,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航天,吉林為天問、天宮、嫦娥、神舟裝上了眼睛,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探地,吉林的萬米鉆機“地殼一號”成為世界第三個實施萬米大陸鉆探的神器;地上,長春汽車產業集群進入先進制造業“國家隊”,復興號動車馳騁神州大地。當前,吉林正在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發展“六新產業”、建設“四新設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和“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火熱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和“山水蓄能三峽”東西呼應,“氫動吉林”嶄露頭角,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吉林創新驅動、產業發展、謀求振興與創新型省份建設同向同行,此時建設創新型省份,正當其時,正合其勢。吉林緊緊抓住這個時代機遇,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以創新為核心動力,努力打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樣板,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建設創新型省份,讓吉林在東北取得了首位優勢。
創新型省份是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發揮顯著支撐作用、對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作出重要貢獻的省份。國家推動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一批省份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就是要讓這些省份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尤其東北全面振興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吉林在東北率先獲批建設創新型省份,就是被賦予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吉林路徑的責任,承擔了東北全面振興中率先實現新突破的重任,責任重大,但同時在東北也擁有了率先獲得政策支持的首位優勢。科技部頒布的《建設創新型省份工作指引》明確指出,對創新型省份,科技部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資源集聚和措施集成,統籌提出系統性的差異化支持措施,對符合條件的重大科研任務、創新基地和研發平臺、科技人才、創新政策、改革試點等優先予以傾斜。吉林的首位優勢可以得到更有針對性、更具地方特色的國家政策措施支持,將更有利于提升“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更有利于推動發展“六新產業”和建設“四新設施”,更有利于推動“雙鏈”融合產業升級。用好用足政策,就會更充分地發揮吉林的創新優勢,真正把政策支持轉化為推動吉林振興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強大助力。
牢牢牽住“牛鼻子”,全力下好“先手棋”,吉林正以奮進的姿態展現吉林振興發展實現新突破的新作為。
建設創新型省份,就是要鍛造“殺手锏”,跑好“接力賽”,突破“點”,連成“線”,鋪開“面”,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創新的作用力初始是在“點”上,多是針對一項新技術、一個新成果、一個新產品的科研行為。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企業創新,可能一個小小的點就會成為巨大的阻礙。創新就是要突破這些“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集中資源力量攻城拔寨。
近年來,吉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多措并舉,強力推動創新多點開花,在基礎研究、成果產出以及技術突破上,花大本錢、下大力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啟動首批科技攻關“揭榜掛帥”“軍令狀”機制,一汽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首批實施項目集聚全國44家創新主體825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新啟動了黑土地、梅花鹿、碳纖維、肉牛4個重大科技專項,繼續實施核心光電子、新能源高效利用、重大疾病防治3個重大科技專項。同時,積極推動“院士專家工作中心”“科創專員”“科學家工作室”向科研生產一線延伸,在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解決實際問題。廣大科研人員俯下身子,紛紛瞄準推動發展的重大項目、重要節點,全力出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
多“點”開花固然可喜,但創新是驅動發展的引擎,引擎是要帶動車跑起來的。這就要求每一個引擎都應該發揮“第一動力”的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連成“線”,以創新打通產業鏈梗阻,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真正實現雙鏈融合,形成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產業體系。作為吉林傳統優勢產業的汽車業,近年來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開展了大規模科技攻關,長春汽車產業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再一次給吉林汽車產業帶來新機遇,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汽車產業集群“上臺階”工程的決策部署,立足長春,帶動全省,努力搶占新能源汽車發展新賽道,全力打造世界級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向著萬億級規模挺進。吉林全力以赴,推動汽車產業這條“線”連得足夠長、足夠遠。
在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上臺階的同時,吉林還以創新大力推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長光衛星成立9年來,通過持續創新,衛星重量越來越輕,拍攝精度越來越高,衛星數量越來越多,建成了目前我國最大的商用衛星星座。由“吉林一號”衛星這一個“點”,上下延伸帶動了300多家企業,航天航空產業已經成為吉林新興產業的典范。
幾年來,吉林謀劃實施了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吉化120萬噸乙烯、中車松原新能源產業基地、正泰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吉電股份綠氫合成氨、“陸上風光三峽”“山水蓄能三峽”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現在正在全力打造現代新型汽車和零部件、農產品生產及農產品和食品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閑生態旅游三個萬億級大產業以及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這一條條“線”縱橫交錯,產業鏈條越來越長。
科研成果是“點”,產業是“線”,建設創新型省份就是要擴點成線、拓線成面。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不僅要有點的突破、線的拓展,更要有全面意識。創新型省份建設就要面向全省,要全省發動、全省行動,形成全省創新的格局,才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主旨要義。怎么樣才能形成全省創新這個全面的格局呢?吉林把創新型省份建設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緊密結合,緊扣“百千萬”產業培育工程和“十百千萬”企業培育工程,打破區域界線,通過一條條產業鏈貫通覆蓋全省,以一主、雙廊、雙帶、雙線、雙通道、雙基地、雙協同把全省各個地區連到一起,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加快構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由點及線、及面,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格局已經初步展開,但創新沒有休止符,創新型省份建設也不會有句號,只有打造出一流的創新生態,創新型省份才能持續釋放活力,才能不斷發展。
創新關鍵在人才,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對人才在創新活動中作用的最好總結。近年來,吉林全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吉林不斷創新人才政策,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心無旁騖鉆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扎實推進“人才政策3.0版”,持續發力引育高水平人才隊伍。整合省內“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推動產學研融合、產教融合,讓創新氛圍再濃厚、措施再加強、工作再推動。樹立大人才觀,高質量開展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樣打造一流創新環境。堅持海納百川引人才、多措并舉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實施高端人才收入倍增計劃,打造各類引才聚才活動品牌,引導各類人才扎根吉林、投身振興大業,營造“遠者來、近者悅”的氛圍,打造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一流創新生態,努力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建設創新型省份,吉林拆除“籬笆墻”,勇闖“無人區”,努力實現科技創新的“三級跳”
這是2022年吉林的創新答卷——
吉林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位列全國第19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十年來增長了15.09個百分點,居東北三省之首;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由全國第15位提升至第11位,科研物質條件指數由全國第8位提升至第5位,229項創新型省份建設年度任務全部完成……創新已經成為吉林振興發展的主旋律、最強音。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征途上,吉林猛踩油門、引擎轟鳴,推動創新這輛“跑車”跑出加速度。
政策措施——就像血液,為創新實踐輸送充足的養分,打開了體制機制和創新實踐的“任督二脈”,讓創新充滿活力。
一年來,吉林省緊鑼密鼓,出臺了涉及創新方方面面的政策和推動創新的各項措施——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區域創新發展,創新平臺提能擴量,推動產業發展……從整體到局部,從產業到企業,從平臺到人才,從項目到資金,全方位,全覆蓋,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為創新型省份建設輸足了血,加滿了油。
創新載體——就像發動機,馬力足,動能強,推動創新這輛“跑車”跑得穩,行得遠。
科技攻關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就肩負著應對挑戰、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任。吉林省的平臺建設既有集團攻堅作戰,也有小部隊靈活出擊,既有提供基礎性戰略性研究平臺,又有聚焦重大產業的創新平臺,還有靈活的科創平臺、科創中心,不斷打造與創新型省份建設總體目標相適應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這些平臺在汽車、化工、農業等傳統產業發力的同時,瞄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發揮原始創新策源地作用,加快建設,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壁壘,深度融合,努力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
全省加速構建協同創新體系,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社會組織緊密協同,促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成立了由中車長客、長光衛星、吉林化纖等龍頭企業牽頭,以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科研資源為依托,以產業鏈、供應鏈重點企業為支撐的創新聯合體。2023年,吉林還將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躍升行動,圍繞省委、省政府“11+3+2”部署,強化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第二批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重組建設,力爭半導體激光和智能汽車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持續打造高水平創新載體和平臺。
據統計,近兩年來,已有1205項科技成果在省內落地轉化。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投資方式承接科研成果合同金額近10.6億元,位居全國第10位;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產出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合同金額7.6億元,位居全國第5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合同金額占比達94.3%,居全國第2位。
區域創新——高新區、示范區搶先機、當先鋒、打頭陣,是創新型省份建設責無旁貸的先行者。
高新區、示范區作為創新高地,集聚了政策、人才、資金、項目資源優勢。這些區域的作用就是要以高地為中心,輻射全省、帶動全省,形成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優勢。
作為吉林的創新新高地,長春自創區、農高區“兩翼齊飛”。長春自創區“北湖科技城”“環吉大雙創生態圈”“凈月科創谷”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類孵化載體達到76家,在孵企業達到1918家。長春農高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引進了4個院士團隊,創新發展先行突破。同時,我省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進程持續加快,長春高新區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排名第2位,長春、吉林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評價排名中分別上升6位、17位。
產業升級——創新型省份建設,著眼點在創新,落腳點在發展,產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度量衡”。
產業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數。沒有科技創新支撐的產業必定是孱弱的,是行不穩走不遠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以自我革命的勇氣不斷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推動產業領先,推動社會發展。
吉林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用原創性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驅動產業上臺階。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吉林把創新的引擎開足了馬力。
2月21日,吉林省汽車產業集群“上臺階”工程重點項目開工儀式舉行。今年,吉林省計劃實施汽車產業集群“上臺階”工程項目167個,總投資近千億元,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1200億元,目前已有39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440億元。這一項目的開工標志著我省汽車產業“萬億級”的發展宏偉藍圖正在向美好現實邁進。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作為農業大省,2022年,我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農業現代化第一方陣地位更加穩固;作為全國重要的優勢肉牛主產區,我省將“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作為富民強省的標志性工程,統籌推進糧食和肉牛產業發展;實施人參產業戰略提升以及梅花鹿產業創新重大科技專項,以創新壯大特色產業;中車長客國內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際動車組正式投入運營,中國一汽ALL-IN新能源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等八化領域突破334項關鍵核心技術,吉林長光衛星自主生產的“吉林一號”高分03星“體重”已降至40公斤,是第一代衛星的1/10;2022年,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吉化120萬噸乙烯轉型升級、國家電投綠氫合成氨一體化項目、“陸上風光三峽”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中車松原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和正泰光伏項目均百日建成并投產……
繼長光衛星率先成為東北第一個獨角獸企業后,2022年末,長春捷翼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90億元估值位列“獨角獸”企業榜單第59位,是153戶上榜企業中唯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同時,也成為榜單內東北地區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2022年,中車長客、長春光華微電子、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作為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國內前列的企業,躋身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行列。
今年3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關于印發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的通知》,吉林省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入選“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一汽解放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強大的自主研發體系,打造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電動化、高品質的技術平臺,形成了以長春為總部的“四國九地”全球研發布局;吉林化纖碳纖維、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中醫藥五大板塊齊頭并進,業績齊增,實現銷售收入超200億元,企業共建成投產6條原絲生產線、6條碳化生產線,為我省碳纖維產業發展再添薪火。
僅2022年,吉林全省就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09戶。
今天的吉林,是創新的吉林,是活力的吉林,是機遇的吉林。在這片印滿奮斗者足跡的熱土上,全省上下聚氣發力,正奮力譜寫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