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并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部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需要在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下功夫。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數字化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動力。
持續深化課程改革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新征程新使命,必須進一步突出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堅持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優先發展地位,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是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要清醒認識到,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其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這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應著眼于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統籌各學段、各學科,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持續增強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有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使教育同人民群眾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讓數字教育深度融入課程改革,培育教育教學新形態。在高等教育領域,隨著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推進,一系列相關政策陸續實施,一大批高質量在線開放課程投入使用,高校在育人模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朝著數字化方向奮力前行。按照《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以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為主要內容的“雙萬計劃”正在全面覆蓋所有類型高校、所有類型課程。在數字化的時代大潮中,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高校要與時俱進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推動教育模式變革。深入推進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教育資源開放共享,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增強課程含金量和吸引力。
讓課程改革更好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國際社會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教育發展實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要繼續強化在線教學體系和精品課程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形成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間教育差距。以“經濟法初階”這門吉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例,課程團隊充分運用數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對課程內容、授課模式、評價機制進行系統改革,課程上線運營7個學期,累計有25所高校將該課程作為混合式教學的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訂制學習、反復學習,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一個或幾個重要知識點的學習,實現“以教定學”向“以學尋教”轉變;在該課程所使用的教學平臺上,可查看每位學生的學習檔案,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互動,也可以選擇制作視頻、網絡投票等方式完成在線考核和教學評價;完善數字化學習的學分認定制度,可以實現不同高校間學分互認。要繼續加強探索,優化教材內容、課程元素,建設數字化程度更高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要創新教研方式,就推進學科課程實施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開展應用研究,構建利用數字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配套保障,讓優質教學課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切實助力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