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部署,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文化文藝人才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傳承與發展優秀文化藝術的重要陣地,是文化文藝人才人格塑造、個性發展、專業習得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場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相關院校、專業打造成高水準的文化文藝教學平臺,為在新時代新征上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積蓄有生力量。
重視對優秀文化藝術成果的繼承發展,突出文化育人理念,強化文化文藝人才培養能力。在高校文化文藝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至關重要,必須一直貫穿于專業理論教學和藝術實踐教學中。一是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文化發展進步的基礎。不斷學習和掌握前人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成果,深入挖掘其價值,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的優質形態,并且將之廣泛傳播、傳承,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文化藝術知識,吸收多種藝術的精華,培養學生通過藝術手法對文化價值進行表述,為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貢獻青春力量。二是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藝術創新能力。要培育創新文化,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性,高等藝術教育既要保持口傳心授的傳習教育,又要著眼未來,將創新意識的培養融入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打造文化藝術創新的孵化基地,使其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要從培養優秀文化文藝人才這一目標出發,保持高等藝術教育的前瞻性和卓越性,更新教學觀念,讓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相融合,提升藝術教育質效。通過讓藝術創新有效融入藝術學科教育體系,切實提升課程育人水準。推陳出新,在原有的文化藝術成果基礎上形成新亮點,并將藝術創新成果融入專業學科建設、課程體系架構和實踐教學,讓青年學子沉浸其中,自覺追求融理論、研究、實踐、技能于一體的成長成才模式。三是強化教學評價。任何一種有魅力的藝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把教有定法與教無定法統一于“創造性地教”與“創造性地學”的教學活動中。要優化教學評價體系,適時更新綜合評價指標,促進教學相長,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藝術教育的魅力,提升藝術學習與實踐能力。
重視在全媒體語境下改進教學方式,適應新型媒介生態環境,著力培養全媒體時代的文化文藝人才。立足于在全球信息技術發展和文化博弈中占據先機,不斷更新數字媒體時代的文化文藝人才培養模式,明確培養理念,設置培養目標,構建穩定的培養結構和課程體系。一是建設好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從樹立現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先進理念入手,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打磨,增強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團隊在優化跨平臺類課程體系等方面的動力,形成一整套創新型藝術教育方法和實踐成果。二是應用好先進技術。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不應單單是“藝術欣賞”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技術技能”性的教育,要讓學生主動擁抱新技術,親身參與藝術創作過程,感受先進技術帶來的藝術體驗,增強學習“技術+藝術”的緊迫感、主動性,練就過硬本領,真正能夠在全媒體環境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三是把握好藝術創意創作的尺度與溫度。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無限夸大和依賴技術,淡化和輕視藝術本身。要引導大學生在學習與創作中抓住藝術最本質的核心,通過深入地觀察生活,再加上技術,最終用新媒體藝術的方式進行表達。
重視跨界融合與協同育人,引導學生成長為復合型文化文藝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藝術早已滲透到生活與生產的各個領域,藝術應用與傳播的途徑更加多元,藝術學也因此變成一個強調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是推進以藝術學課程體系層次化與模塊化為特點的教育教學改革。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搭建實踐平臺、優化教師隊伍、建立保障體系等舉措,更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新趨勢的跨學科復合型文化文藝人才。二是強化協同育人,促進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要推進校企、校際和國內外交流合作,鼓勵相關文藝團體、教育機構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加強實踐、個性化培養等方面,與藝術類院校、專業展開合作,在產教融合中搭建平臺,提供機會,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參與實習實踐,不斷提升藝術教學吸引力,更好地達到育人目的。三是注重文旅融合。牢牢把握黨的二十大強調的“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戰略要求,在國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中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既彰顯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又深入研究新形勢下藝術教育理念的迭代,促進藝術學科的整體發展與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把教學力量匯聚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上來,馳而不息深化藝術教育改革,讓今天的學子成為明天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