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作出部署,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化建立健全分類補償制度方面,對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及水流、公益林、天然林、濕地等方面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有著明確要求。在農業農村工作中落實生態保護權責,強化激勵、硬化約束,調動各方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走系統推進、協同保護的新路子,對于解決當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及問題,全面激活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是第一產業,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發展綠色低碳、生態友好的農業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農業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是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大事,是應對農業領域生態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奠定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起到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近年來,吉林省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在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上持續發力。以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為例,我們積極推動了“梨樹模式”不斷升級,2022年在梨樹縣推廣面積達285萬畝;全省“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面積居全國第一、五年增長5倍,建成高標準農田4330萬畝、五年增長60.4%。未來發展中,應充分結合省情,根據相應生態系統功能和特點,在森林、草原、濕地、水流、耕地等生態保護補償重點領域建立健全保護補償體系,持續完善投入、市場化、部門協作等政策機制,建立多渠道生態補償模式,促進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樹立系統協同理念,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補償的治理效能。農業生態是一個整體,生態保護補償涉及領域多、涵蓋范圍廣、綜合性強,需要我們科學界定各方權利義務,實現受益與補償相對應、享受補償權利和履行保護義務相匹配,形成生態保護合力。一是充分發揮政府開展生態保護補償、落實生態保護責任的主導作用,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參與有序、市場調節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體制機制。二是加快優化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路徑,按照“受益者付費”原則,合理界定生態環境權利,充分發揮政策協同作用,推進稅費調節等配套措施,促進生態保護者利益得到有效補償。三是統籌兼顧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內在規律性和不同生態環境要素保護成本,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分類體系和轉移支付測算辦法。四是加強區域合作共治,推動做好跨行政區域、跨城鄉等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調動相關地區參與積極性,加強城市、生態受益方與鄉村、生態保護者的聯系,在良性互動中共同推動綠色低碳農業發展。
培育生態低碳農業增長點,暢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一頭連著生態保護,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應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注重發揮其對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引導作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健全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如探索建立梯次彈性補償模式,探索以技術補償、產業扶持等方式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生態轉型,力求最佳生態保護效果。科學引入市場機制,拓展補償主體和補償資金來源,同時完善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通過建立相關生產示范區、農業農村低碳零碳先行區等途徑,引領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與保護,整合農、林、水以及環保等方面生態補償資源,不斷提升農業領域生態保護效能,更好地以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護綠”“增綠”“活綠”,用務實舉措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變成“靠山養山、靠水養水”,實現“綠”“富”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