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部署,對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出明確要求。新征程上,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遵循,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運用法治手段促進和保障綠色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切實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夯實法治基石,堅定不移在法治化軌道上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障。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和生態環境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國家層面的生態環保方面立法、執法和法律實施情況監督、執法情況檢查等工作日益強化,營造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濃厚氛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環境保護法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更加明確,法律規定的重要制度有效落實,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持續加大,全社會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顯著增強。吉林全面實施“三個五”戰略、“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生態強省建設,設立“吉林生態日”,出臺和修訂了黑土地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規,依法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依法落實相關治污主體責任,促進節能減排等技術應用,形成了日趨完善的生態環保法規體系和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型步伐堅定,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扎實推進,有力促進了綠色低碳發展。環境質量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地級以上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高,百姓身邊“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多,“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面積居全國第一、五年增長5倍,建成高標準農田4330萬畝、五年增長60.4%,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入選全國首批國家公園,長白山、查干湖等生態旅游發展勢頭強勁。這些成績是吉林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寫照。實踐證明,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是關鍵。必須持之以恒推動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進一步增強法治意識,推動法律全面有效貫徹實施,形成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強大合力。
用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能人人受益、代代受益。用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核心在法、關鍵在嚴、要義在治。《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加大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勞動保障、野生動物保護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要堅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絕不容越雷池一步,破壞生態環境就要受到懲罰。要堅持露頭就打、打早打小,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松手,切實讓法律和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人人做到在生態面前再小的地方也不能破壞,在保護面前再大的誘惑也不要動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構建綠色金融法治保障體系。綠色金融重在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提供金融服務,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同時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資。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需要金融、財政、環保等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支持。要依法明確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同降碳等相關的法律制度,建立起更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以堅實的法治保障體系深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