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縣域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縣城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縣域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產業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找準定位、科學謀劃,厘清自身產業優勢,找準產業資源,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走好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發展新路徑。
培育特色產業,構建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縣域經濟的本質是特色經濟,縣域競爭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當前,一些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多屬于傳統產業,一定程度存在著優勢不明顯、產業鏈條沒有形成閉環、產品附加值低、轉型升級慢等問題。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產業,深入推進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突出產業比較優勢,以“特”制勝。結合縣域自身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特點等,對產業資源進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準自身優勢潛力和產業發展趨勢的最佳結合點,明確產業主攻方向,集中精力和優勢資源,重點打造優勢明顯、集中度高、關聯性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推出特色品牌,壯大特色經濟,避免同質化競爭。要培育優質企業,使其成為特色產業鏈的主導者、整合者、帶動者,協調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資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提升特色產業集群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下功夫加大綠色產業布局,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釋放的綠色經濟道路。
加快產業集聚,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產業聚集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基礎。形成和推動產業集聚,就是要在適當的區域范圍內將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不同類型企業,以及為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相關服務業,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加快產業集聚,首先必須明確定位。產業集聚的核心是“產業”,關鍵是“集聚”,要梳理產業鏈條、重點企業、對接平臺等方面現狀,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圍繞特色產業集聚資源要素布局重大項目,依托龍頭企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招引配套企業,打造強大的特色產業集群。瞄準成長潛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撐帶動力強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重塑產業格局,夯實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基礎;瞄準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實力雄厚的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落地,完善產業配套,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特色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其次要打造載體。著力建設“設施齊全、平臺有力、特色突出”的園區,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形成集聚效應,拓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圍繞解決落地企業的痛點、難點和需求點問題,不斷完善開發區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推動發展要素向開發區、產業園區集聚,吸引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入駐,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把分散的同類產業集中連片、深度整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變“點式擴張”為“鏈式發展”,形成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產能優勢,進一步放大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
堅持創新驅動,把握縣域經濟發展新機遇。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科技創新能力如何,直接關系縣域產業競爭力,關系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產業創新發展,提升企業科技含量,是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破解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科技問題為導向,以帶動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質量和效益提升為重點,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扶持“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發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技術創新牽引和催生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制定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積極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機構,分類指導、梯次培育,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中小企業快速成長。要注重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重要環節,加強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大產業的創新發展力度,大幅提升縣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積極與各大高校院所、科研單位開展有效合作,建設產學研基地和培訓基地,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途徑,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科研成果、高端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轉化應用。要在搶抓市場新機遇過程中不斷開拓和鞏固新市場,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完善產業鏈條,助力縣域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