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舒蘭市大力發展白鵝產業,投資建設了集鵝肉加工、羽絨制造、產品研發于一體的白鵝產業園。據了解,該項目計劃投資14.2億元,建成后將有力助推舒蘭市白鵝全產業鏈發展,并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圖為該項目核心區建設現場。 本報記者 張野 攝
舒蘭白鵝,名聲在外。
剛進舒蘭,還沒看到鵝,記者先被白鵝產業園門前的展板“震撼”了:
“2023年立足發展1000萬只”;
“3年內養殖規模達到3000萬只,到2025年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
……
大手筆!要知道,目前舒蘭白鵝存欄總量約270多萬只,這意味著今年剩下的7個多月要增加約730萬只。
此外,舒蘭白鵝年出欄量與養殖規模十分接近,近年我國商品鵝出欄量每年增加2000多萬只,到2025年,舒蘭白鵝年出欄量可能超過當前全國商品鵝出欄年度增量!
一個疑問在記者心中浮現。俗諺云“家產千萬,帶毛的不算”,畜牧業天生伴隨風險。而且,人類養鵝已有幾千年歷史,產業門檻并不高,越飛越高的舒蘭白鵝很容易遭遇競爭者。
那么,舒蘭為什么敢對白鵝產業下“大手筆”?
從“14根羽毛”看規劃
“有問題,找市長”。
在舒蘭白鵝產業園里一座正在施工的塔吊附近,記者見到了舒蘭市市長陳雪松,還有負責產業園建設項目的舒蘭市城鎮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黨國軍,并向他們拋出了疑問。
“要不是新冠疫情影響,去年我們就實現養鵝300萬只了,今年1000萬只就是‘打底’!”陳雪松快人快語,隨后望向黨國軍,“講講‘14根羽毛’那事兒。”
黨國軍笑著講了一樁事:目前,產業園洽談的招商項目中,有兩家企業意向很高,但仍未決定入駐,原因是舒蘭現在的養鵝規模還不夠。
一年200多萬只還不夠?
原來,這兩家企業都是羽毛球主要廠商。羽毛球分為人造羽毛球和天然羽毛球,其中鵝的刀翎制作的天然羽毛球售價更高,它堅硬、挺直、抗打、耐用,下落速度符合標準,是國際比賽指定用球。標準羽毛球有16根羽毛,但一只鵝最多有14支刀翎,兩翼左右各7支,平均兩只鵝還不足制作一個羽毛球。一打高品質鵝翎羽毛球價格約在80元以上,而競技比賽用球每個就要數十元。
“羽毛球企業對翎毛的需求數以噸計,目前一般通過全國收購來解決。當舒蘭白鵝有了千萬級養殖規模,一縣就能提供大量原料,企業本地建廠就有了‘原動力’。”黨國軍說。
“自己沒‘本錢’,求著企業人家也未必肯來。家里有‘礦’,企業就會紛至沓來。未來3000萬只白鵝,就是舒蘭招商引資的一座‘金礦’。”陳雪松大手一揮,仿佛身后站滿了給舒蘭產業發展“撐腰”的“鵝兵鵝將”。
“產業鏈在手,規模越大,風險越小。”陳雪松說,舒蘭要打造“閉環式”全產業鏈,把白鵝經濟價值“吃干榨盡”,白鵝屠宰到鵝肉火鍋、鵝肝醬到預制菜、羽絨服到羽毛球,眾多深加工項目都要落地。推動白鵝養殖形成規模化,還能取得行業“話語權”,通過“團購”把飼料、設施等養殖成本降下來。
從“北緯43度”看優勢
采訪第二站,記者見到了白鵝經濟價值最頂端的“軟黃金”——鵝絨。
吉林市白翎羽絨制品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分毛機像多個“N”字形組合在一起,透過玻璃看去,漫天鵝絨飛過一道道“關卡”,飄到最尾端的鵝絨,輕盈得仿佛海中的浮游生物,反射出細密的光芒。
企業董事長張玉寶做了最喜歡的“表演”:雙手抓起一團鵝絨,手心朝上輕輕一擠,成團羽絨像烤熟的爆米花一般“炸”開,向記者直觀地展示了白翎羽絨出眾的蓬松度。
“北緯43度”,是張玉寶介紹羽絨時口中的熱詞。“這個緯度成長的鵝,經歷193天漫長的冬季和70℃的相對溫差,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羽絨品質,絨朵大、羽梗小、彈性足、保暖強、蓬松度高。”
業內認為,北緯43度至44度是白鵝生長的“黃金緯度帶”,波蘭、加拿大等高品質鵝絨產地均處于該緯度。地處長白山腹地的舒蘭正處于這一地理區間,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根植舒蘭30多年,白翎羽絨已成為東北三省規模最大的羽絨龍頭企業,是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在羽絨技術上擁有500多項專利,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眾多服裝、家具、戶外品牌的供貨商,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十余個省(區、市)。
與白翎羽絨對舒蘭的選擇相同,許多企業也認為這里是白鵝養殖的“福地”:生態環境優越,飼養場地廣闊,草料新鮮旺盛,不僅擁有生產優質鵝和鵝羽絨的條件,更具備低成本發展養鵝業的生產優勢和規模優勢。
時至今日,以舒蘭白鵝羽絨為原料的“施羽”“白翎”“夢潔”等商標已被國際認可,“舒蘭白鵝”地理標識在江浙滬等南方地區得到高度認同。
“我們需要的羽絨原料中,目前舒蘭白鵝只能滿足十分之一。” 張玉寶告訴記者,當舒蘭的白鵝養殖規模提升后,企業就能獲得更加充足的原料,推出覆蓋更多消費層次的產品。
從“一年入行”看效益
在法特白鵝產業園,“倒訪”產業鏈的記者終于見到了白鵝。
先鉆進脫溫棚,看到的是黃絨絨的雛鵝,出生剛6天,走路一搖一擺,嘰嘰喳喳煞是可愛。換到鵝棚,長大的白鵝神氣活現,體態勻稱,毛色光亮,這是園區投產后第一批養殖的白鵝,四五天后就能出欄。
“我之前是做種植業的,一年多前才到舒蘭搞白鵝養殖。”糠島牧業公司負責人都興海干瘦結實,皮膚黝黑,握手很有力。
雖說養鵝是“新手”,但都興海 “出手”一點不小。
法特白鵝產業園由舒蘭市政府使用專項資金建設,租賃給養殖企業運營,租金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脫貧戶分紅。園區共計85棟大棚鵝舍,總規模18.1萬平方米,都興海拍板全租了下來。
根據園區“政府+公司+村集體+養殖農戶+脫貧戶”的運營模式,糠島牧業公司建設了孵化車間,年孵化鵝雛300萬只,其中60萬只分3茬自養,240萬只投放給農戶養殖。企業負責提供鵝雛、飼料、技術,并回收成年鵝,以帶動養殖農戶養鵝。
沒養殖經驗怎么辦?都興海一笑:“在舒蘭,養鵝不用顧慮太多風險。再說我們一年出欄60萬只白鵝,集中養殖規模東北三省能排第一,提供孵化、防病技術的企業都來找我了。”
敢投入,有緣由。今年,舒蘭市制定了新的“鵝十條”政策,條條“真金白銀”:
養鵝1000只以上最高可享受4萬元貸款;創新建立鵝險模式,每只鵝保費2元,養殖戶只需繳納0.6元,剩余1.4元由政府和保險公司補貼;強化保底收購,與屠宰企業簽訂協議,如市場行情低迷,將以保底價每斤9元收購……
“去年白鵝行情創歷史新高,一只賣價能達到120-130元,純利20-30元,最高能到40-50元。看眼下行情,純利也能在20元左右。”都興海說,豐厚的回報堅定了他的投資信心。
2022年,舒蘭白鵝養殖端產值達到2億元,直接帶動農民增收4400萬元。今年養殖量達到1000萬只后,產業產值有望突破1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白鵝養殖縣。
“行業預估全國商品鵝需求量在8億到9億只,目前養殖量只有6億多只,潛力巨大,這一行還有得賺。”都興海說,舒蘭白鵝前景十分看好,未來他還要追加投資,擴大養殖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