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去和龍送藥,誰還去?”李娜在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微信群里發消息說。李娜是省農科院養豬技術團隊首席專家,也是省級科技特派員,和龍市是省農科院負責的受援地之一。
“我們正想去呢!”“我們也去!”……養豬技術團隊、植保技術團隊、養牛技術團隊和畜產品及飼料品質評價研究團隊決定一起前往。
農時不等人,眼下正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時節,隊員們已經分散到各地指導農民春耕和畜禽養殖,所以,他們約好時間后決定兵分幾路,在延吉會合后再一起去和龍。
“單兵作戰”和“團隊作戰”相結合,對受援地定期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是我省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特色之一。2003年以來,針對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我省組建了種植業、養殖業、特產業和加工業4個科技特派員技術團隊和50個科技特派員技術專家組,實現了科技特派員對全省1489個村的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
5月6日一大早,記者跟隨其中一支科技特派員隊伍前往和龍。
各路人馬在延吉西站會合。“李娜,你懷孕啦!”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吉林省水稻新品種審定病害主持人李莉一下火車,看到已經在這里等候的李娜時發出驚呼。離農村最近,和土地最親,科技特派員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出差在外,雖在同一個單位,但好久不見是常態。李娜是“80后”,懷二胎已經快8個月了,“身體狀況還行,不影響工作。”她笑著說。
在前往和龍的道路兩側,漫山遍野的金達萊燦若云霞,迎風怒放。隊伍首先來到和龍市頭道鎮韓家村龍源遠程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一棟棟水稻育苗大棚里,稻苗一片蔥綠,惹人喜愛。
科技特派員李莉、姜兆遠和孫玲俯身查看稻苗。“稻苗長得很好,但近期一定要注意惡苗病和立枯病。”李莉對合作社負責人黃龍說,“發生立枯病時,稻苗的葉尖會變黃,這個時候你用我們給你拿的藥噴灑就行。”
黃龍跟在李莉身后,一起察看稻苗生長情況。黃龍2017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和父親一起負責合作社的工作,家里的23公頃水田,從他父親開始承包時就都靠李莉他們給予指導,他和這些科技特派員已經是老朋友了。“多虧你們發現及時,要不去年那場稻瘟病肯定會造成水稻減產,而且還會影響米的品質。”黃龍說。他的話里充滿了信任和感激。“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不得了,全家一年的收入啊!這些科技特派員都是‘能人’,總是能及時幫我解決難題。”
聽說科技特派員們要來,和龍市福洞鎮民光村的慶源養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月玲早早就等候在了門口。李娜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在這里進行技術服務,10多年的接觸,李娜對合作社情況了如指掌,兩人一見面就聊了起來。
這個季節正是豬容易感染流行性腹瀉的時候,這次他們給合作社帶來了許多消毒藥品,科技特派員劉慶雨和于永生一邊忙著搬藥品,一邊對豬場換季期間的飼養管理等情況進行技術指導。
張月玲是返鄉創業青年,剛接手合作社時對養豬知識知之甚少,“農村有老話叫‘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養豬的就怕豬生病,一頭病了,全豬場的豬可能都遭殃。這幾年娜姐總來做指導,我心里才有了底。”她感慨地說。稱呼李娜為“娜姐”,飽含著張月玲對科技特派員們的親近和信賴。“去年年初,我和娜姐視頻,娜姐發現豬有點不對勁,她根據我描述的癥狀和提供的照片,準確判斷出豬的疾病,告訴我怎么治療,避免了經濟損失。這件事情,我爸每次想起來都能說半天……”
在科技特派員負責養豬合作社的這幾年間,有事情張月玲就打電話給他們,這些“科技保姆”有事就到。
在前往下一站的途中,和龍市科技局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新建了一處桃樹基地,想讓他們給指導指導。科技特派員一行改道前往桃樹基地。
“修剪的原則是留弱枝,剪強枝,像這樣過長的枝條要及時剪,培養結果枝,才能早結果。”在桃樹基地,專家們各施所長,現場指導種植戶科學種植。他們手把手示范,教種植戶修剪枝條,并將給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知識手冊分發到種植戶手中。
在前往養牛合作社的途中,科技特派員們又被“攔下”了。秦立峰從2013年開始養牛,目前牛舍里有150多頭牛,一到換季的時候,科技特派員不來看看他就不放心。養牛技術團隊的隊員們分頭行動,因為他們負責的合作社有一個投資項目,需要技術支持,合作方已經在那里等候了,于是,幾名隊員去他們負責的養牛合作社,劉洪亮和另兩個同事則留下來指導。劉洪亮圍著牛舍里里外外看了一圈,邊走邊和秦立峰講他發現的問題,“一定要注意飼料的營養配比,要精細飼養。”劉洪亮發現出生不久的小牛犢腿無力,有點瘦弱,仔細查看,原來是飼料有問題。隨后,他又從品種改良、養殖環境、防病防疫等方面給秦立峰進行了講解,秦立峰邊聽邊點頭稱是。“我家牛舍本來不歸他們負責,剛建牛舍的時候,他們就給我技術指導,一直到現在,我有事情找他們都好使。”秦立峰說,“有了科技特派員,我們養牛少走彎路,成本也降下來不少。”
“總是隨叫隨到,從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到引入項目,只要有需要,就有他們的身影,給我們解決大問題了。”和龍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員說。車往山里行,路旁的金達萊花開得愈發鮮艷……
八家子鎮南溝村桑黃產業基地占地面積約34公頃,建設275棟標準化桑黃種植大棚和年產30萬段桑黃菌段生產車間,初步形成了生產、種植為一體的桑黃基地,對帶領全村脫貧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吉林桑黃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杰聽說科技特派員來了,老遠就迎了出來,高興地說:“就等你們來了,新開發的產品計劃投產,想聽聽你們的建議呢!”在企業的產品展示室里,科技特派員劉笑笑、張鑫和劉麗宅認真聽介紹,針對產品即將投產中遇到的問題一一做了解答。劉笑笑他們還給企業帶來了桑黃產品質量安全評價匯編和各種宣傳手冊。在桑黃種植大棚里,他們仔細查看了桑黃的生長情況,劉笑笑根據上次抽樣結果,指導企業如何選擇菌種,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栽培方式、栽培的基質和采收時間等等。“企業從開始建立到現在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特派員,從菌種的栽培到產品的銷售,都得到了他們的指導和支持,對企業建立統一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安全化生產規程起了大作用。”劉杰說。
日升日落,3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各個團隊的科技特派員根據需要分別留在了服務的地方。他們每到一處,就如同將希望和豐收的種子播撒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