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樺甸之南有片地,清代時叫蘇密甸子。
蘇密在滿語中有“天河”之意,甸子則是漢語,意為“放牧的草地”。這滿漢雙語雜糅的地名,連起來就意為“天河畔的牧場”。有資源稟賦,有畜牧習俗,養牛一直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樺甸市堅持擴群增量和提質增效同步推進,農牧循環和地域品牌協同共創,新型聯合體和全產業鏈相互支撐,持續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圖為當地一家肉牛企業的養牛場。 本報記者 丁研 攝
經歷百年歷史積淀,走到今天,“樺牛”養殖早已脫離“小打小鬧”,越來越“高端”:
2022年,樺甸市肉牛飼養量26.3萬頭、存欄量16.5萬頭,分別增長29.6%、17.6%。肉牛飼養量增幅、增量在全省“賽馬”排名中分列第四、第五位;
“樺甸黃牛”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獲評“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肉牛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成為全國7個牛類優勢區中唯一的黃牛優勢區。
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不是緣于簡單的量變。行走在樺甸的牧場、牛市、企業之間,記者尋找到了“樺牛”質變的清晰軌跡。
養殖之“變”:“豪宅”里的“散步牛”
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四合村,有個國發萬頭肉牛養殖基地,養牛的法子透著稀奇。
一棟牛舍長240米、寬14.8米,只養500頭牛。牛舍外是一道長長的柵欄,劃出肉牛的舍外活動空間。平均下來,一頭牛舍內活動空間約7-8平方米,舍外約10-12平方米。與傳統肉牛養殖“排排站”相比,這牛舍里里外外的空間配置堪稱“豪宅”。
“你看,咱倆站這個距離談話很舒適,但要是被迫接近,就會覺得不安。人是這樣,牛也是這樣。”養殖基地負責人李文海用形象的比喻,為記者說明使用“豪宅”牛舍的原因。
一眼望去,牧場里的牛有的在踱步,有的在曬太陽,身上毛色或深棕、淺棕,或白棕相間。
毛色,是牧場干預牛只種群繁育的重要參考。
樺甸黃牛耐寒、耐勞、抗病,是百年來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好伙伴。但要作為優質肉牛投入市場競爭,良種繁育必不可少。
“肉牛的品種改良不是一勞永逸,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退化。通過毛色和牛的其他生理指標判斷,能及早進行繁育干預,保證種群質量。”李文海介紹,樺甸黃牛引入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進行三元雜交,形成了獨特的肉牛品質優勢,品種改良率保持在95%以上。
牧場的精細化管理,能“精”到什么程度?
一頭牛在牛舍中被牽了出來,管理人員先查口、鼻,再量直腸溫度。“它平時步數一天3000多,今天還不到1000步,我們就來找它了。”李文海告訴記者,每只牛的日常動態都無線傳輸到牧場養殖數據平臺,包括步數、飼料量、體重等,這讓牧場在飼喂和抗病上能做到十分精準。
“良種繁育、提高舒適度、精細化喂養,這些最終都體現在品質和效益上,也是樺甸黃牛個體由以前400多公斤,現在達到700公斤以上的原因。”李文海說。
交易之“變”:家鄉開了“大牛集”
“10元店”,是養殖戶們給樺甸市永盛肉牛交易市場起的“外號”。
交易前的牛短期寄養,每只服務費10元;遠道運輸來的牛應激過渡,每只服務費10元;牛進場售賣,每只入場費10元……
這10元,解決的并不是小問題。
“家鄉開了‘大牛集’,受益最多的就是我們這些養殖戶。之前,我們這沒有正規的牲畜交易市場,為了買牛賣牛,我們經常開車幾百公里,去蛟河或者舒蘭交易。現在有了這個市場,方便多了。”樺甸市橫道河子鄉復興村黃牛養殖戶周甲臣說。
讓“人和牛都不用再遭罪”的永盛肉牛交易市場,建于2022年。在樺甸市委市政府以及農業農村局的引領幫扶下,永盛礦業有限公司出資5000萬元,興建了永盛牲畜交易市場,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共有交易區10棟,牛欄600個、過渡牛舍3棟、寄養牛舍3棟,大、小車停車場可容車輛1000余輛,單日可容納交易牛只1萬余頭。
這里的交易方式別具“牛仔風情”。開集前,各地趕來的養牛戶紛紛將牛卸車入圈,之后交易雙方人、車離場。開集日早7點,一聲鈴響,柵門大開,買賣雙方同時入場,看中牛、談妥價后,在牛身上噴碼,并在市場提供的票據上簽字畫押、一撕兩半,各自留存。離場時,持票據到交易大廳錄入信息、支付錢款,交易即告達成。
“大牛集”落地,讓養殖戶降低了運輸成本、避免了安全隱患,也讓購牛有了更多挑選空間。
“從去年開集到現在,交易一直很旺盛。平均每個集日牛只上市量超過2000頭,成交率70%以上,成交額已突破5億元。”永盛肉牛交易市場總經理于超告訴記者,除了寄養交易,市場還具備金融結算、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餐飲住宿等一站式多功能服務。企業正在計劃擴建交易區和寄養區,將市場規模擴充到20萬平方米。
品牌之“變”:政企共造“金名片”
當記者來到金牛牧業有限公司,看到一群人手持“長槍短炮”,布置現場燈光,試圖拍攝“樺牛”牛肉完美的肌理,設備比記者的還專業。
“這是我們請的攝影師,給企業電商平臺提供產品圖片。”金牛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淑紅告訴記者。
金牛牧業是我省肉牛產業領軍企業,擁有集肉牛新品種培育、繁育養殖、有機肥加工、屠宰、精細分割、精深加工、冷鏈運輸、品牌化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這幾年,金牛牧業運用“龍頭企業+協會+聯合體+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農戶”多元化合作模式,帶動養殖農戶6500余戶。2022年,企業合作養殖肉牛存欄量7.1萬頭,今年正沖擊9萬頭目標。
金牛牧業等企業的發展,與“樺牛”品牌壯大息息相關。擴大樺甸肉牛區域影響力,打造產業“金名片”,成為企業與當地政府同心協力的目標。
“為了確保肉牛品質穩定,我們與吉林農大、省農科院等6家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成立吉農樺牛科技研發中心,持續開展良種繁育。”潘淑紅說,品質是打造“樺牛”品牌的關鍵。
在市場上,“樺牛”牛肉比普通牛肉價格高出30%以上。“樺甸黃牛肉”獲評“國家級地理標志農產品”并通過“吉致吉品(肉牛)”認證。“樺甸黃牛肉”冷鮮產品全面挺進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在京東、天貓等線上平臺熱賣,真正實現由活牛輸出向“牛肉輸出、餐食輸出、文化輸出”轉變。
近年來,樺甸市制定具有“樺牛”特色的飼養標準、產品標準,實現從肉牛養殖—屠宰—產品電商交易的全程質量可追溯管理,為“樺甸黃牛”品牌化經營打下基礎。同時,設立品牌營銷專項獎補資金300萬元,支持加工企業采取線上網銷、線下直營模式,密切與華潤萬家、大潤發、歐亞等知名零售商戰略合作,對接國內中高端市場。3年內,計劃建設外埠直營店100家,年內投入運營30家。
樺甸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將突出種養結合、綠色發展導向,堅持擴群增量和提質增效同步推進,農牧循環和地域品牌協同共創,新型聯合體和全產業鏈相互支撐,持續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