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上‘樓’,賣糧不愁;科學儲糧,減損增收。”春耕過后,農民賣糧迎來最后一個高峰。5月29日,長春市農安縣鐵西村農戶張立才剛剛把打完的玉米裝車賣掉,看著空蕩蕩的鋼結構玉米棧子,他喜上眉梢,“玉米賣出的價格還不錯,一塊三毛四,是高價了。”張立才的玉米在新“玉米樓”里風干一個冬天,幾乎沒有霉粒,所有損耗不到2%。
在我省部分地區,受氣候條件、農戶傳統儲糧售糧習慣等因素影響,部分新收獲的玉米以“地趴”方式儲存,造成一定的糧食產后損失。正常年景,每年農戶“地趴”儲存的玉米穗總量在900萬噸左右。在遇到異常雨雪天氣或氣溫反復的情況下,糧堆底部通風不暢,底部玉米穗極易生霉,存在壞糧風險。
農安縣開安鎮萬來村村民張文國最近也要賣糧了,鋼架結構的玉米棧子都用防鼠鐵網圍住,底部高于地面30公分,完全達到通風防潮的效果。通過使用立體儲糧裝具,可以有效應對不利天氣對糧食存儲的影響,降低壞糧風險隱患,保障農戶減損增收,糧食損耗能減少3%以上,同時糧食品質也能得到保證,農民也增加了市場議價能力。張文國家的玉米棧子里有3萬多斤干玉米,由于干糧品質好價格高,能比濕糧多賣3000多元。
萬來村現在有兩種玉米棧子,一種是PVC圍網棧子,一種是鋼結構玉米棧子。根據農民儲糧數量,可以選擇適合自家情況的糧棧子。萬來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士鑫說:“現在的立體儲糧方式,相比較于傳統‘地趴儲糧’方式有了很大進步,不僅可以解決之前浪費糧食的問題,還節約了儲糧成本,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
2021年12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我省印發《關于解決“地趴糧”問題的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到2024年底,全省基本消除“地趴糧”。為推進農戶安全儲糧及“地趴糧”整治工作,促進糧食減損增收,2022年,農安縣采取多種方式,全域推進“地趴糧”整治工作,農戶科學儲糧、安全儲糧率達90%以上,“地趴糧”同比減少83.99%。
據農安縣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綜合科負責人黃海義介紹,為了支持農戶安全儲糧,2022年農安縣新建鋼結構儲糧裝具8600余套,預計補貼資金2000余萬元。鄉鎮政府投入資金1700余萬元,為農戶采購PVC網等儲糧材料。張立才說:“政府一個棧子給補貼一半還多,糧食提質,一坰地能多賣4000多元,怎么算都是我們農民得利了。”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解決“地趴糧”問題,實現了節糧減損,促進了農民增收,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