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翻一番;
城區面積擴大一倍;
城區人口從30萬增長到42萬,成為東北地區屈指可數的人口凈流入城市之一;
……
從試點到示范,從排頭到樣板,從爭優到領跑,短短幾年時間,我省東南部的小城梅河口實現華麗轉身,創造了高質量發展的“梅河口模式”。與之相輝映,“梅河口現象”也頻頻“亮眼”:
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蟬聯綜合實力、投資潛力、新型城鎮化質量、營商環境、綠色發展、治理能力六個“全國百強縣市”;
獲全國營商環境十佳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中國最美全域旅游名城等榮譽稱號;
……
快速崛起的背后,是什么成功激活了發展的澎湃動力,又是什么迅速匯聚起振興的旺盛人氣?日前,記者帶著問題走進梅城,探究這座城市的“發展密鑰”。
產業集聚,梅河口實力從何而來?
一塵不染的現代化制藥車間,洗、烘、灌、封一體的全自動生產線,從原料加工、提純到制劑、包裝,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井然有序。
在梅河口市高新區,矗立著16戶規模以上醫藥企業,其中不乏四環制藥、步長制藥、魯南制藥、天衡藥業等國內領先藥企。醫藥健康產業已成為梅河口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全省醫藥產業比重20%左右。
除此之外,梅河口還成功引進中如建工、世基集團、紅星美凱龍、國投集團、瀘州老窖、浙江傳化物流、一汽富維等行業領軍企業,以及泰國正大集團、新加坡三達膜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落戶發展。
近年來,梅河口深入貫徹我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強筋健骨,形成了醫藥健康、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和全域旅游、裝備制造業、建筑及其配套產業的“4+3”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個東北縣級城市,靠什么吸引眾多企業紛至沓來?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多次隨同市領導到各地招商的梅河口市高新區招商部部長郭向軍道破“天機”,“梅河口把招商引資這個‘牛鼻子’緊緊抓在手上,作為市委、市政府‘一號工程’,堅持全員招商、以商招商、精準選商,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積勢蓄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年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活動。”郭向軍說。
走出去、請進來,更要留得住。梅河口牢固樹立“父母心”營商理念,以政府服務轉變提升為突破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各種發展要素匯聚的“強磁場”。
通化谷紅制藥有限公司是步長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副總經理趙東梅2018年從山東來到梅河口,五年間,她切身感受到企業發展過程中享受到的“保姆式”服務。
“這里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營商環境特別好。市里成立由包保市級領導、包保部門、審批職能部門、項目服務秘書、項目中心多級聯動的包保工作專班,一企一策、全過程跟蹤服務企業。每當企業遇到困難時,各部門通力合作幫我們快速有效解決,這也堅定了我們持續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步長集團進駐梅河口以來,累計投資超80億元,擁有3戶醫藥生產企業、兩家醫藥銷售公司,共計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納稅36億元。
5月24日中午時分,記者走進梅河口市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員仍在井然有序地工作。“我是從輝南開車過來辦營業執照的,正趕上中午,沒想到這里午休時間也辦公,對老百姓來說太方便了。”正在辦理業務的張先生說。
據梅河新區政數局副局長張春玲介紹,自2018年末梅河口市行政審批局成立以來,加速提升行政審批效能,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審批時限由原來的23.7個工作日壓減至8.4個工作日,審批提速64.6%;審批人員減少70%;材料減少50%以上,極大地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
政務服務做“加法”,行政審批做“減法”。這一“加”一“減”,提升了政府效能,為企業和群眾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游客匯聚,梅河口魅力從何而來?
風和日麗,乘坐畫舫游弋波光粼粼的海龍湖,如同置身江南水鄉;華燈璀璨,信步東北不夜城,盡情享受盛世人間煙火;融入知北村,體驗“時光倒流”,尋找逝去的青蔥歲月;駐足啤酒小鎮,呼朋喚友,暢飲狂歡……漫步在美麗的梅河口,每個游客都不禁感慨:這真是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
近年來,梅河口把文旅產業作為全市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和發展,下大力氣激活旅游產業新引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并獲評“最美中國旅游城市”。短短幾年,梅河口已成為東北乃至全國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梅河口旅游再度火爆“出圈”。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吸引游客超140萬人次,其中域外游客占比超60%,單日最高游客量超54萬人次,旅游拉動消費超8億元。
“梅河口旅游項目多、落地快,很多都是在與時間和機會賽跑中搶出來的:17天打造城市地標東北不夜城,66天創建藝術村落知北村,99天建成梅小野星光花海;18個月打造集農業灌溉、休閑旅游、城市備用水源為一體的4A級生態景區海龍湖公園……”梅城人用“梅河速度”,把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旅游文章做到極致。
發展文旅,梅河口善于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并在實踐中創新提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2021年建成的東北不夜城,匯集了古風古韻、關東風情、風味美食、璀璨煙花、行為藝術、景觀打卡等諸多元素。2022年,東北不夜城又進行改造升級,形成了包括東北不夜城主街區、月亮灣元宇宙集市、云南酒吧街、陜西美食街、爨街美食城提升區五大板塊,占地近3萬平方米、街區總長度1386米的文旅消費聚集區,全方位提升游客的體驗感和舒適度。
在知北村一戶農家小院,記者偶遇來自遼寧的旅游團。帶著興奮和新奇,30余名團友紛紛拿出手機留下美好記憶。“我們剛游覽完梅河口的幾個景點,這里非常干凈漂亮,公園景點不收門票,服務細致周到,性價比很高。”該團導游告訴記者,他們旅行社每天有四五班旅游大巴前來。
從供給端到消費端,從生產鏈到消費鏈,梅河口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出臺一系列創新舉措,增強消費的精準供給,拓展消費空間,激發消費活力;同時,牢牢抓住服務質量監管和優質服務促進不放松,把“游客為本、服務至誠”落實到每個環節,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人口流入,梅河口底氣從何而來?
寬敞潔凈的廠房內,十余名工人在機器前忙著給冷面塑封、包裝。乘著互聯網的東風,這家由返鄉農民創辦的小微企業,通過開展線上業務,銷量蒸蒸日上。
5月25日,記者來到位于梅河口市小楊鄉雙龍村的梅河口市橋溪家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見到了公司負責人范寶玉。
范寶玉和父親背井離鄉,在青海從事工程行業八年多。得知近年來家鄉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看到食品加工業的商機,于是決定回來發展。
讓范寶玉父子下定決心返鄉創業的,不僅僅有產業集聚帶來的發展機遇,更有政府部門的扶持政策和真誠服務。
公司起步時,范寶玉“兩眼一抹黑”,對怎么辦理營業執照、如何規劃廠房布局等一竅不通。“多虧市場監管局和政數局給我們細致講解,還實地培訓指導。政府的服務既細致又周到。”經過三年發展,企業步入正軌,還帶動周邊村民30余人就業。
像范寶玉父子這樣返鄉創業的,在梅河口不在少數。
“90后”胥昊辰是來自云南的哈尼族小伙,在東北不夜城經營著一個特色工藝品攤位。2022年,一直鐘情于東北文化的他在網上看到東北不夜城的招商信息,感覺條件待遇都不錯,毅然拎著行李來到梅河口。
“這里很適合年輕人創業,能讓我發揮所長、施展才干。進入旅游旺季,游客越來越多,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剛進的貨品很快就售空了。”交談中,胥昊辰掩飾不住對梅河口的喜愛,稱這里是自己的“第二故鄉”。
近年來,梅河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讓更多人看到這里的發展潛力。城區人口持續流入,從幾年前的30萬到現在的42萬,梅河口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60萬。
通過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方式,梅河口著力構建東北地區人才高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為創新人才引進提供全方位基礎保障。針對高層次人才和域外客商,變等候為上門,通過定期訪問企業家,全面解決吃、住、行及子女上學、就醫等困難問題。
打造軟環境的同時,梅河口的城市硬環境也有了飛躍提升。累計投資200多億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市政工程,建設海龍湖公園、人民公園、山水公園等8個主題公園和36個城市花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7%,建成35公里“三縱三橫”河湖連通生態水系,呈現“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優美畫卷,極大提升了城市宜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