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乾安縣大力發展風電產業,積極融入“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建設,把新能源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強力推進,規劃風光發電總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的長期發展目標,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助推當地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潘碩 攝
乾安,一個新能源產業即將騰飛的地方。
在這里,“風光”優勢充分釋放;
在這里,原本無形的新能源的產業鏈可觸可感;
在這里,一座小城積極融入全省發展格局的創富之路正在拓展。
截至目前,乾安縣風電并網裝機205萬千瓦,光伏并網裝機100萬千瓦,到“十四五”末,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00萬千瓦以上,發電量將達到120億千瓦時。
兩天的采訪,在一路的贊嘆中,記者也解開了一個疑問,那就是:一直默默無聞的乾安,怎么就一下子抓住了新能源這個風口?
乾安的決斷:
“挖掘優勢”加“融入趨勢”
汽車飛馳,窗外景色不斷變換。車內,乾安縣發改局項目中心主任穆春輝的介紹也一直未停。
聽了一路,一個詞被反復提及——新能源。從氣候到資源,從資源到產業,從產業到發展,穆春輝三句話不離新能源。
“為什么是新能源?”記者忍不住發問。
“這就要從這風和地說起。”穆春輝頓了一頓,說起往事。
乾安風多。曾經白花花的鹽堿地上,流傳過這么一句話,“雨天水汪汪,晴天硬梆梆,大風吹一年,一片野草荒。”
愁啊!放著大片地用不起來,光喝“西北風”,可咋辦?
縣里想發展,奈何這開發利用的事可不是拍拍腦門就能干的。
躊躇之際,“東風”來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結合東中西“三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打造新能源發展三大板塊。
不光這地能派上用場,連這一年吹到頭的風也成了“香餑餑”。
“這樣就開干了?”
“哪能啊,咱政府干事得拿數據說話。”
乾安縣年有效風能儲量600-10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788.7小時,具有“風光互濟、多能互補”的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
“有資源條件,有數據支撐,再跟著省、市政策走,這個事就可行!”說話間車輛已經抵達了目的地——乾安縣。
乾安縣委書記林彥章早已等候多時。
未多做寒暄,同樣的話題記者再次發問。
林彥章介紹,近年來,乾安縣主動對標“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積極融入“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建設,把新能源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強力推進。
當資源遇到機遇,夢想便可成為現實。
為了使產業發展更科學,乾安還專門聘請了專家團隊,制定《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光伏產業發展規劃》《風電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風光發電總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的長期發展目標。
要知道,我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如此看來,乾安這魄力可是不小。
在乾安,一場如火如荼的奮斗開始了。
引企留企的密碼:
以“真心”換“真心”
在乾安天順風電葉片廠區,長94米的巨大風力發電機葉片靜靜地“躺”在廠房里。難以想象,旋轉起來輕盈悠然的白色“翅膀”,在近距離接觸下卻給人如此強烈的壓迫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眼前的主管經理張平。
個子不高,總是帶著憨厚的笑容,南方口音中夾雜著“標準”的東北話。到乾安滿打滿算一年半的時間,能被“同化”得這么快,離不開政府的真心相待,張平說:“政府當我們是自己人嘛。打個電話,‘老鐵’們都來幫忙。”
離家人遠了,但“親人”多了。“節假日都會叫我去聚一聚。”
冬天真冷,但人心很暖。“審批、服務……遇到困難,政府比我還急。”
為什么選擇乾安?他說:“我最喜歡的是這里的‘媽媽式服務’。”
工廠初建,總會有各種問題和煩惱。張平是搞技術的好手,生產方面的問題都不在話下,但生產之外的一些事則讓他頭痛不已。
比如說吃飯。
園區施工之初,食堂無從談起,每天幾百號人吃飯成了大問題。定外賣吧,太遠沒人送。承包個飯館,供應又跟不上。沒個好辦法,張平急得團團轉。
“在這節骨眼上,政府把‘及時飯’送來了!”張平雙手一拍,想起當時的情景他依然激動不已。
“政府咋解決的?”記者問。
“找唄!”穆春輝接過話茬,“到處找餐飲承包商,這兒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要找能做能送的,可費了好大的勁兒。”
以“真心”換“真心”,走的路、出的汗,企業都記得。“算起來,政府幫我們解決的事可不止這一個。”張平掰著手指頭,“處理垃圾、通氣通電、找員工宿舍……就連管道解凍也是政府幫忙解決的。”
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與企業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從吃到住,像對待親人一樣關懷入微,試問這樣的乾安,哪個企業不愛?
產業鏈的思考:
始于“風”“光”,不止于“風”“光”
“風電牧場”——這是記者在看到風電發電廠后的第一感受。
在安字風電場,大屏幕上數字跳動,一個個白色“風車”圖標悠悠旋轉,就像吃草的小羊般悠然恬淡。屏幕前,工作人員不時移動鼠標,輕輕“鞭打”,電能隨即產出,具象成閃爍的光點排著隊、打著滾地移動。整個過程安靜自然。
當然,眼前看到的只是風電廠的控制室,真正的“牧場”在窗外無垠的大地上。
頂天立地般,11臺單機容量4.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在風中,不斷揮舞的“手臂”創造的是年上網發電量1.5億千瓦時。
而在另一邊的惠金麗字光伏電站則是一片“光電的海洋”。
遠望,光伏板的藍延展向遠方,與天色相接,模糊了邊際;近看,獨特的“漁光一體”,讓“魚兒”在光伏板下清澈碧透的水中享受陰涼,恣意游曳。
風與光的交融,人與自然的默契,都化為乾安最美的發展圖景。至此,記者才對“風光互濟、多能互補”有了切實的感受。
翻開乾安的新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圖”,還可以發現——
在拱字村,有在建的乾安國能龍源文字風電場工程,建成后可實現年發電量1.65億千瓦時。
在道字鄉,乾安(布蘇)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運營后,將為大規模新能源電源基地的開發建設奠定基礎。
在安字鎮,乾安縣國綜10萬千瓦“風力發電+儲能”項目正在進行升壓站施工,15臺單機容量6.6兆瓦風電機組將在未來實現年產3.4億度電。
……
從項目布局到產業規劃,從優勢擴展到產業鏈延伸,乾安奔跑的腳步始于“風”“光”,卻不止于“風”“光”——
天順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中溢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已經落地,天順新能源風電葉片、塔筒產品已經投產,中溢電池負極年末可投產。陽光電源20萬千瓦平價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國網新能源30萬千瓦“風電+儲能”等重點項目正在實施,國能氫氨一體化項目正在謀劃……
林彥章介紹,乾安縣堅持在發電、制造、消納“三端”共同發力,將按照“強鏈補鏈、共贏共建”的原則,推進新能源產業向下游產業延伸、向關聯產業鏈裂變,積極構建閉環產業鏈條,全力打造清潔能源經濟示范區。
放眼未來謀當下,錨定方向謀發展。乾安縣的新能源發展正風生水起,一片“風”“光”路上的美好風光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