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并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邁上新征程,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同時也要看到,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現實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們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短板,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要牢牢把握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蛋糕”做大做好,夯實增進民生福祉的物質基礎,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新期待。
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到高品質生活上,必須把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為此,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完善分配制度,筑牢民生之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二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穩固民生之本。強化政策保障,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三是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民生保障底線。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公共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保障水平。四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民生之盼。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共建共享健康中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新征程上,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幸福安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努力把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高品質生活,讓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品質更優,全力譜寫增進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