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二十大報告對“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對體育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謀劃,旨在滿足人民群眾便捷智能體育需求、鼓勵研發推廣數字運動、推進大眾健身、促進全民健康。面向未來持續推出新理念新舉措,在體育領域以信息化數字化培育健康新動能,對助力實現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聚焦重點,明確思路。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等問題,《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了重點任務和努力方向,《“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進一步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體育作為創新發展思路,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民健身相關部署要求,加大數字技術在體育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切實讓先進信息技術帶動和催生體育發展變革,成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新動力、新引擎。一是在能力維度上下功夫,著力提升數字素養。要面向數字體育、數字健身發展的重點方向,加強數字體育行業培訓體系建設,提高行業人員對體育大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應用和安全防護能力,持續提升相關方面和體育健身愛好者的數據意識、數據知識、數據思維和數據能力。整合資源,加強數字體育專業體系建設,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體育治理又懂數字技術應用的跨領域、多學科、復合型人才隊伍。二是在技術維度上下功夫,著力構建好生態系統。夯基賦能,完善數字體育發展基礎環境,開展數字體育新基建,打造體育高端智庫和大數據體系,充分發揮數據中心和智庫在服務體育改革發展、促進大眾健身和全民健康中的作用,構建“大平臺共享、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的數字體育新格局。要聚合行業機構、高校院所、領先企業的數字體育建設人才,創建數字體育協作平臺和創新交流平臺,培育一批數字體育示范性項目,打造一批數字體育實驗室,打通數字體育和健康產業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協同推動數字體育的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市場融合,形成數字體育生態體系。
踐行人民至上,追求便民惠民。以數字化建設推動群眾體育生活化、便利化開展,項目化、競賽化運營,讓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眾體育與社會建設統籌推進,需要深入調研了解人民群眾在這一領域的急難愁盼,打造好全民健身服務“一張網”、完善重點項目,實現全面“聯”通、全程“網”辦,通過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改革,推動體育行業結構優化、流程再造。一是以全民健身智慧化重塑健身活動要素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互聯網+”的聚合下,讓互動方式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激發全民健身熱情和社會體育組織活力。二是以全民健身智慧化重塑健身活動要素中“人與場地”之間的連接,縮減人們參與全民健身的成本,提高體育場地有效供給,同時,發展虛擬體育、智能體育、電子體育等數字運動,讓人們隨時隨地盡享運動樂趣。三是以全民健身智慧化豐富健身活動要素中“人與裝備”之間的連接,用帶有監測力量、速度、心率、睡眠質量等功能的數字體育產品強化百姓對全民健身活動的參與體驗,讓居家健身線上服務、云上賽事、虛擬運動場景進一步被大眾所關注和采用,在對傳統體育的場景感知化、體驗數據化、展現視頻化、社交情境化賦能的同時,不斷為百姓健身活動開拓新手段、為體育裝備產業和體育消費營造新生態。
夯實基礎支撐,強化公共服務。一是加大數字體育應用基礎建設,建強體育基礎數據統計系統,動態掌握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體質測試、等級評定等大數據資源并加強各類體育大數據的整合集成,推進數據共享。二是完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科學管理水平,促進數字技術與體育健身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創新生產要素協同為基礎,優化全民健身全業務流程管理。三是鼓勵創新,結合新趨勢,適應新變化,發揮創新引擎作用,推動研發新的數字運動形式和公共服務模式,更好滿足大眾在運動健身方面體驗科技創新應用樂趣的新需求。推動科技型創業加快發展,讓體育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結合更緊密,助推體育領域高質量發展。四是促進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全過程科技創新鏈,推進產學研分工合作機制建設,通過多元參與建設的方式,加速現代技術在體育領域落地。要大力建設數字體育實驗室,吸引科技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體育信息化建設,打造更多新亮點,為全民健身拓展新場景,為第三產業擴充新容量。五是強化對青少年體育和健身運動的公共服務供給。在數字化條件下大力培育體育企業科技孵化平臺與科技成果轉換轉化基地,增強市場、企業和青少年用戶之間的互動,提高體育產業對青少年群體的服務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