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勝利
奮楫前行
夏日春城,碧水藍天。6月22日端午節(jié),長春市伊通河畔鑼鼓震天,一泓碧水龍舟爭渡。
伴隨著民樂合奏《步步高》《彩云追月》《雨打芭蕉》《平湖秋月》《迎賓曲》等輕快悠揚的旋律,吉林省第一屆全國龍舟邀請賽拉開帷幕。
“咚鏘!咚鏘!”“喲嗬!喲嗬!”一支支龍舟如離弦之箭,在寬闊的河面上破浪前行。伊通河兩岸,“加油!加油!加油!”觀眾的吶喊助威聲一浪接一浪。
龍舟運動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又融合了現代體育的元素,展現出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精神,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吉林省第一屆全國龍舟邀請賽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著體育精神,促進各地龍舟隊相互交流學習。
本次賽事設有100米、200米12人龍舟直道賽以及500米22人龍舟直道賽。來自吉林、安徽、廣東、河北等地的16支龍舟“精銳之師”奮楫爭先,展現出勇敢、團結和拼搏的精神。
高水平的龍舟比賽為市民和游客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水上競逐視覺盛宴。比賽現場,人潮涌動。人們早早地來到伊通河兩岸,觀龍舟、過端午,感受這項傳統(tǒng)競技帶來的激情與快樂。一大早市民李明峰就帶著家人趕到現場,他們手里揮舞著小彩旗,激動寫在了臉上。率先登場的是公開組200米12人龍舟比賽,隨著發(fā)令聲響起,一支支龍舟似出水蛟龍,瞬間,飛濺的浪花、飛舞的龍旗、飛馳的龍舟組成的競逐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賽場上,伴著鼓點和整齊的口號,健兒們奮力揮槳;賽道旁,觀眾們搖旗吶喊、掌聲雷動。在藍天、白云、碧水的映襯下,精彩場面接連不斷……
長春國信隊在公開組200米12人龍舟直道賽決賽中奪得第一名,該隊教練趙榮告訴記者,“今天現場觀眾們都特別熱情,他們的助威聲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參加這次比賽大家都很興奮,平時訓練中隊員們都很刻苦。一支龍舟隊要想取得勝利,靠的是團隊的齊心協(xié)力。多輪的比賽,考驗的不僅是每個隊員的體力、耐力,更考驗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隊精神。”隊員們表示,這次收獲的不僅是好名次,更重要的是團隊之間的友誼,以及隊員之間同舟共濟、頑強拼搏的精神。今后,將把龍舟賽的這種精神融入工作生活中。
在比賽現場,除了精彩刺激的龍舟競賽,還融入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節(jié)文化活動和展示。
在伊通河東岸,100面大鼓依次排開,來自省交響樂團、省戲曲劇院京劇團、省戲曲劇院吉劇團、長春演藝集團評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的百名專業(yè)樂手與演奏人員,組成“豪華”大鼓演奏陣容。百面大鼓敲響,旋律渾厚大氣,激昂振奮。身著漢服的表演者,齊聲朗誦《端午詠屈原》,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共鳴。在點睛環(huán)節(jié),由民樂嗩吶和百人大鼓共同演繹的《男兒當自強》充滿了力量和氣勢,讓在場的觀眾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是本次龍舟邀請賽的重要主題。在伊通河西岸“‘粽’享非遺,把祝福帶回家”主題活動現場,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格外引人注目。非遺項目展、書法表演以及古老的投壺游戲,供現場觀眾進行沉浸式體驗。此外,經典誦讀、鼓樂表演、舞龍等傳統(tǒng)節(jié)目,帶領現場觀眾共同品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久魅力。
賽龍舟既是中華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也是全民喜愛的體育運動。在水上運動領域,近年我省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省水上運動項目多樣,包括龍舟賽、游泳、蹼泳、賽艇等,吸引了眾多運動愛好者的參與和關注。吉林市作為我省龍舟運動的代表,曾多次承辦中國龍舟公開賽、中國龍舟冬季賽、中國龍舟拔河公開賽等重要賽事,推動了龍舟運動在我省的發(fā)展。長春、松原、四平等地也相繼舉辦了省、市級別的龍舟賽事,極大地推動了我省龍舟運動的發(fā)展。特別是我省高校龍舟運動,以東北電力大學、北華大學為代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2002年以來,我省高校龍舟隊在國內高水平龍舟比賽中屢獲佳績,僅東北電力大學就斬獲了400余座獎杯和200多項冠軍,其中在第十三屆、第十四屆世界龍舟錦標賽和第十三屆亞洲龍舟錦標賽上獲得多枚金牌和銀牌,在中國水上龍舟最高水平賽事“中華龍舟大賽”中奪得了120多個冠軍。
省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永垚對記者說,“我省是國家實施龍舟運動‘南舟北移’戰(zhàn)略和東北地區(qū)首批開展龍舟運動的省份,同時我省也是全國唯一代表國家參加過世界龍舟錦標賽、亞洲龍舟錦標賽、亞運會、亞洲龍舟俱樂部杯龍舟項目的省份。我省也是唯一在設立龍舟項目的三次全國性綜合運動會中均取得金牌的省份。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我省龍舟隊在6個龍舟比賽項目中全部進入決賽,并取得冰上龍舟3金7銀的驕人戰(zhàn)績,被稱為‘北方蛟龍’。我省水上龍舟運動取得的成績凝聚著無數龍舟愛好者的心血和付出,通過不懈努力,我省已經成為水上龍舟運動的明星,展現出全國一流水平。相信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廣大龍舟運動愛好者的參與下,我省水上龍舟運動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