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加強社區治理是讓基層更加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面對新時代新需求,社區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黨建引領,不斷健全社區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拓寬社會力量和群眾參與渠道,以“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為目標導向,積極打造高水平社區治理共同體,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的精準度、融洽度和治理效能。
強化黨建引領,不斷提升黨組織對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引領力。強化黨建引領,將黨的領導貫穿于社區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是提升社區組織力、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舉措。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引領多主體有序參與社區各項工作,提升社區服務精細化和社會管理扁平化水平。積極打造社區黨建聯盟,做深做實做細社區黨建工作,不斷探索“黨建+中心社區”“黨建+網格”“黨建+企業”“黨建+社會團體”“黨建+社會組織”等新模式,統籌利用企業公司、社會組織和相關團體等力量加強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加強黨組織在企業、社會團體和各類社會組織內的建設。著力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機制,發揮好黨組織領導核心和組織協調作用,通過定期召開“五社聯動”服務資源對接會,孵化基于地緣、事緣、趣緣、學緣等的社區自助互助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等“內生型”社區社會組織,并以此為依托開展各類幫扶服務和公益項目,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商業網點等場所,引導社區與各類社會組織合作等形式,不斷豐富“五社聯動”服務內容,以各類“微項目”更好實現“微治理”,切實有效提升聯動效能。
建強人才隊伍,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影響力。社區建設的關鍵在人才,拓寬引才渠道、改進育才方法、提高用才成效、建強人才隊伍是社區治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注重人才引進培養,結合基層治理實際需求科學設置人才引進計劃,通過選派、聘用、招考等方式,引進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技術層級的專業人才,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同時吸引更多退休干部、職業人才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利用其專業能力、社會資源為社區工作高效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引導其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工作。鼓勵社區在崗人員參加職業教育,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將專業知識更好用到社區工作這一崗位上,帶動提升社區服務整體水平。要注重人才激勵和待遇保障,嚴格落實社區人才各項保障制度、崗位薪酬,讓工作人員的職級晉升、社區專兼職工作者社會保險、高溫補助等各項待遇科學規范地落到實處。完善社區工作容錯機制,對工作中的錯誤從動機態度、客觀條件、性質程度、后果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研判,合理獎懲。采取多維度評價激勵措施,對在工作考評與群眾評議等各項考核中獲得優秀的人才予以正向獎勵。用科學的引才育才方式吸引更多人投身社區服務,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并將醫療、教育、就業等資源接入社區,高效處理各類復雜治理難題,為社區居民提供現代化高質量生活服務。
探索契約共建、家風教育融入,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契約共建是以社區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通過簽訂和履行契約的形式,提升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形成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生動局面,破解社區治理的難點堵點。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走訪、約談和協商等途徑全面了解居民、駐社區單位和組織的具體情況,摸清居民對各類服務項目的簽約意愿,由社區統一制訂治理任務和服務清單,并賦予相應誠信指數,由各類組織和單位根據自身優勢認領服務任務,簽訂合作契約,打造“服務菜單”,及時回應居民各項需求,助力社區服務體系化和高質量建設。定期組織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群眾、社會組織等各方代表對契約內容完成情況進行民主考評,根據誠信指數和任務完成情況打分,并依據服務質量及時調整服務方式,改進服務內容。要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切入點,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家風文化與社區治理的有機融合,以文明家風促黨風政風、帶社風民風,發揮好涵養道德、潤澤心靈的德治作用。通過開展各類文明家風、和諧家庭、孝敬老人等評比活動,搭建社區工作人員與社區居民溝通的橋梁,拉近社區治理各主體之間關系,變“被動坐等”為“主動服務”。大力發掘、深度結合本地特色文化,倡導鄰里互助,搭建居民互助服務平臺,組建志愿服務隊,通過組織健康講座、開設跳蚤市場、舉辦敬老活動等形式,增強社區居民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社區治理中,進而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公共事務參與新風尚,不斷提升自我服務水平,持續增強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