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源市東遼縣建安鎮富水村,有一個經營豐富的家庭農場,玉米、水稻、小米、地瓜、土豬、大鵝……“我們這里生態情況非常獨特,因地制宜,適合種啥就種啥,才能實現真正增收。”劉春紅把自己的洪庭家庭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每年的收益能15萬元以上。
2016年,劉春紅結束了“漂泊”在外沒有“歸屬感”的生活,回到了富水村,從承包210畝玉米地開始,踏踏實實種地。富水村地處丘陵地帶,地形復雜多樣,土壤結構有適合玉米水稻的黑土地,也有適合小米、地瓜的沙土地。劉春紅利用原本有限的土地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將洪庭家庭農場經營項目最大化。近日,劉春紅的60畝水稻田剛剛施完有機肥,稻田處在水庫上游,在水稻種植中,經過建安鎮農業站指導,采用了生態種植模式,而且水質好種出的大米品質優良,口感較好,很受歡迎。劉春紅看著正在“緩苗”的水稻,告訴記者,憑借這個水源優勢,再加上有機肥效果好,秋季一斤大米至少比市場價高出0.2元。
除了水稻和140畝玉米,洪庭家庭農場還在沙土地上種上了地瓜。“這塊種地瓜的土地種其他的收成不好,只有地瓜最適合,每年收獲的地瓜又甜又好,都不夠賣。”這都是“因地制宜”這一點給了劉春紅特別的啟示。
2020年,劉春紅參加了省農業廳舉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班,前往陜西省考察學習。通過學習這次總結,劉春紅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很多知識,知道了利用本地資源、氣候優勢、土地特點開創出有地方特色的種植產業、生態養殖。當她看到陜西當地大型種植養殖企業的發展和規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走適合自己的路,也要因地制宜,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點,發展適合自己的種植養殖產業。
結束了學習回到家后,劉春紅又加快了發展步伐,開始打起了自家后面20畝山林地的主意。2021年在山上散養100多只雞和鵝,在嘗到生態養殖的“甜頭”后,逐步擴大規模,今年計劃投放鵝雛500只。
劉春紅還從圖們引進了4只“土豬”,她說:“這兩年生豬行情不太好,所以我先從小規模做起,自己繁殖,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3年之后達到300頭的規模,到時候在這20畝林地放養,經濟價值也會比普通肉豬高。”
劉春紅規劃了自己的“小目標”——“未來,我們的有機大米銷往全國,笨雞大鵝、土豬漫山跑,要真正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