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戰略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吉林作為農業大省,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強化政策賦能、科技賦智、人才賦力,以開放視野進一步聚集創新要素、優化服務功能、促進產業升級,為建設農業強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政策賦能,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保障糧食安全,政策要先行。必須強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糧食生產的制度供給,以“穩政策”釋放重農抓糧信號,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從而助力農業基本盤的穩定。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做到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堅持“穩糧、擴豆、提質、增效”原則,采取系列措施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將糧食作物種植、大豆擴種等任務落實落細。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堅定不移穩住總量,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嚴厲打擊盜挖黑土等行為,同時分類改造土地,提高土地肥力,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科技賦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糧產糧,既要抓牢“吃得飽”,實現糧食穩產增產,也要聚焦“吃得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和日益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要堅持向科技要生產力,以產業應用為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堅持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優質品牌。緊盯種子、農機、農業等基礎面發力,集中力量攻克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材料技術、數字智能等前沿科技,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充分認識“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從源頭開始,培育好每一粒種子。要培育好種子企業,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種子企業集聚,并通過提高種業基地建設水平、構建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育種體系、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自主可控基因編輯工具包的開發應用和相關科研服務建設力度,切實提升我國企業良種優種的穩定供應能力和市場占有率。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查清農業種質資源家底,抓緊做好保護和鑒定評價工作,切實保護好現有農作物品種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系列成果,把種質資源開發好、利用好。
人才賦力,激發糧食產業發展活力。鄉村振興靠人才,產業發展靠人才。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必須有效提升農業對人才的吸引力,讓人才動能充分釋放,為“飯碗安全”提供人才支撐,并逐步形成農業人才與農村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展局面。保障糧食安全,必須首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強調,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要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節本增效;要出實招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這些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我們強化糧食安全的人才支撐、制度支持指明了方向。要持續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切實讓農民種地有錢掙、不吃虧。要統籌推進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出臺和優化相關創新激勵政策和獎勵辦法,引導更多農業科研人才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真正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為糧食產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