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過雨的東遼河岸有些泥濘,去往水質監測采樣點有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順著腳印看過去,小心翼翼走在濕滑河岸的是獲得首屆“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稱號的遼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質分析室主任米娟。
她拎著器材,到達采樣點后熟練地采取水樣。返回實驗室,顧不上換下滿是泥點的鞋子,米娟開始監測水樣,并對數十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比對。
這樣“細致”守護東遼碧波,米娟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年是她作為環保鐵軍如磐初心的見證。作為一名環境監測人,米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小到實驗細節,大到儀器維護以及環境應急事故的現場,她都親力親為,以身作則,追求水質數據的“嚴真細實”,堅守著用最真實的數據與最準確的分析護佑東遼河的不變信念。
米娟與東遼河的緣分,源于1998年。那一年,剛從長沙環境保護學院環境監測專業畢業的米娟,來到遼源市東豐縣環境監測站。20歲的她,立志要用自己所學為東遼河改善盡一份力:“監測數據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生命線,也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科學依據。既然我從事了這么重要工作,就一定要做好。”
為了提升業務,米娟認真鉆研設備,利用各種時間看書學習,參加各種培訓。周末的圖書館內,夜晚的實驗室里,時常能見到米娟忙碌的身影。日復一日地學習、實踐、摸索,她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2012年,她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2015年,入選原環境保護部第一批環境監測“三五”人才技術骨干。2016年,被聘為遼源市食品藥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2019年,米娟參加了第二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榮獲個人三等獎。
精湛的業務是米娟守護東遼河的底氣。每年五六千個水質監測數據都要經她的手一一反復校對。遼源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叢志科提到米娟,豎起了大拇指:“米娟默默無聞地承擔大量的工作任務,從來不叫苦、不叫累。不僅拼在前,還特別扎實細致。環境監測站在對外出具環境監測報告時,從未出現紕漏和錯誤。”
監測是了解并掌握東遼河水質變化的重要關卡,為了給東遼河水污染治理和依法加強企業監管提供技術支持,遼源市境內河流每月開展的加密監測點位多達到41個,給監測工作,帶來極大壓力。加密監測采樣范圍廣,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障這項工作,米娟和同事經常犧牲個人時間,在周末和節假日加班加點采樣分析,有時會工作到深夜。在得出監測數據后,她會在第一時間組織相關人員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比對,形成污染狀況分析報告,提供給遼源市生態環境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米娟主任告訴我們,真實的數據永遠不會說謊,一定要用最準確的數據發現東遼河的環境污染問題。”米娟所在分析室的實驗員陳迪龍告訴記者,東遼河加密監測的點位的一組組“小數據”能溯源出“大問題”。通過水質分析,米娟多次得出遼源市內污水管網存在暗漏漏點的結論并得到驗證,為及時解決東遼河水質污染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守護東遼河,米娟不僅日夜無阻,更不怕困難。2020年初,面對疫情挑戰,遼源市及時啟動了疫情應急監測工作。米娟同志主動向領導請纓,挺進危險的前沿陣地。她家距單位有40多公里,為了解決往返單位和家之間的層層報備與通勤不便,她在單位支上了行軍床,在辦公室住了半個多月,半個月的時間,米娟的足跡踏遍了感染風險高的污水處理廠與醫療單位,她第一時間采樣,第一時間進行檢測分析,為遼源市政府部門疫情防控期間環境風險的科學決策提供了第一手數據。憑借著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米娟獲得了2017年全國“最美基層環保人”提名,2020年獲得了“遼源好人”稱號,今年獲評首屆“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
一項項榮譽是對米娟對東遼河守護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她未來工作的激勵。米娟說:“守護東遼河,是生態環保鐵軍光榮的使命與責任,我愿意繼續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穩扎穩打,用生態環境監測的萬千數據守遼河碧波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