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下線管”走進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們演奏的樂器;普通的彩色卡紙被巧制成“花鐘”,與語文課文搭檔,帶學生們暢游花海,共赴文學和美學之旅;礦泉水瓶成為科學文化秀的“主角兒”,在實驗中點燃科學夢想,更裝點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不知何時起,自制教具悄然在長春市綠園區(qū)紅民小學里流行起來,不僅成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最佳助手”,也讓“創(chuàng)新火種”點亮了整個校園文化的大“火炬”。近日,記者走進這座充滿文化氣息的村小校園,跟學生們一起上有意思的課,感受快樂的校園文化生活。
走進紅民小學,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村小的條件有限,但我們一直鼓勵教師和孩子們調動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身邊現(xiàn)有的材料,自己動手研制學具、教具、實驗器材等,為廢舊材料賦予教育價值,也讓孩子們自己布置和裝飾校園,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文化的涵養(yǎng),樹立小主人翁的責任感,在充滿趣味的校園生活中學好玩好,收獲更多成長。”在校長劉冬輝的倡導下,老師們一展慧心巧手,學生們緊隨其后,就這樣,在獨特校園文化氛圍的助力中,創(chuàng)新種子破土而出。
“我們學校有一間神奇的‘魔法屋’,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東西都能在這里發(fā)出聲音,用特殊的音色配合孩子們的演奏。”在劉冬輝的引領下,記者走進了這間“魔法屋”——學校的音樂教室。正趕上四年級的音樂課,飄入耳中的是一曲清亮悅耳的豎笛合奏,雖然偶有小失誤,但孩子們吹奏時努力專注的樣子卻讓“弦外之音”變成了一份驚喜。帶領孩子們施展這場音樂“魔法”的正是音樂教師周文峰。
“我有一個愿望,讓每個喜歡音樂的孩子都能學會一種樂器。”不過,對于村小來說,實現(xiàn)這個愿望并不容易,周文峰心里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件稱手的樂器。
憑借在音樂領域三十多年的摸索,周文峰另辟蹊徑,推開了自制樂器的大門,“有一次,我買了一個葫蘆絲,發(fā)現(xiàn)音不準,便買了打磨機鉆孔,自己調音。”在這個過程中,周文峰開始自己動手制作樂器。于是,他開始留意周邊環(huán)境中廢棄管子。周文峰把這些管子撿回家后進行了仔細的清潔消毒,然后在管子上打一個吹孔,在笛頭塞好塞子,估摸出第一個孔的位置,再用校音器反復嘗試校對音準……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反復打磨,第一支自制笛子誕生了。
音樂課上,周文峰迫不及待地給孩子們展示,一曲《小雨沙沙》過后,孩子們震驚了。“我想學樂器就是因為周老師,我想用他做的笛子和他一起演奏!”回想起在課堂上時不時看到周文峰拿出的“新樂器”,四年一班唐欽彤的腦海中只有一個詞——神奇。如今,周文峰和唐欽彤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心愿:周文峰做出了200多支豎笛,還有橫笛、排笛等,唐欽彤參加了學校樂隊,多次和老師一起參加文藝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全校百余名學生,已有60多人參加了樂隊,他們都會演奏一種以上樂器。
離開美妙的音樂“魔法屋”,記者又走進了三年一班的教室,在劉校長的“提示”下,記者見到了那朵從黑板上“長出來的花”。在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中,有一篇名叫《花鐘》的課文。與文中描述的相似,三年一班的“花鐘”也能打開一個“花花的世界”,輕輕轉動調整時鐘,就可以遇見相應的花朵。
“現(xiàn)在,我們要去拜訪萬壽菊。”語文教師王心鈺微笑著提出問題,下面馬上就有許多小手舉了起來。“老師我知道,課文里的線索是下午三點。”“傍晚六點可以見到煙草花。”……讓孩子們超愛的這座“花鐘”正是王心鈺自制的教具,它將書本中的文字“搬”到了現(xiàn)實世界。
“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引導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文字相對較多,如果沒有情景設定和輔助教具會顯得有些枯燥。”王心鈺直言做教具是受到周文峰老師的啟發(fā),“我本身也喜歡做手工,也經(jīng)常向周老師請教心得,后來便嘗試做一些簡單的教具。”從最開始平面的拼音卡到現(xiàn)在立體的“花鐘”,王心鈺發(fā)現(xiàn),適當?shù)慕叹呖梢约ぐl(fā)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更有參與感,這樣的課堂放大了收獲知識的過程,更注重學會學習的方法,“把抽象化為具象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的文化滋養(yǎng),在文學的熏陶下,孩子們的‘美商’也會隨之提升,這樣的語文書才更有‘書香’!”
從賦能教育價值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再到提升文化涵養(yǎng),周文峰老師的笛子就像一顆石子,在校園里激起創(chuàng)新千層浪,這浪里不只有教師,還有學生。礦泉水瓶與竹蜻蜓組合而成的飛行器,紙殼盒與眼鏡片組合成簡易照相機,用筷子做的桿秤……追隨著老師的腳印,孩子們的小創(chuàng)意也在學校的科學文化秀中大展拳腳,創(chuàng)新點亮的校園文化正滋養(yǎng)著每顆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