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如期而至,故宮博物院也迎來游覽高峰,加上北京最近開啟的“炙烤”模式,所以,各位做好準備了嗎?
今天小馬將先化身“小貼士”,給各位送上最貼心服務信息,暑期預約參觀提示,要去的寶子們請提前閱讀了解哦——
即日起至8月31日故宮博物院開館時間由8:30提前至8:00,逢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暑假期間,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未成年人無需預約,但須在已預約門票的成年人陪同下核驗入院,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免費不免票”,一定要提前預約。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老年人憑有效身份證原件,享受故宮門票半價優惠,也要提前預約。
為確保順利入院參觀,請務必通過“故宮博物院”小程序預約購票。每日門票數量有限,售完即止。現場不售當日票,提前預約,切記切記,避免跑空。已經預約的觀眾,請按預約時段入場參觀。其他詳情請查看故宮博物院官方公眾平臺了解更多信息吧。
故宮——紫禁城,從前的百姓無法進入,如今的人們卻通過這里的點滴痕跡,與幾千年的時光重逢。
行走在故宮,映入眼簾的是建筑,但建筑背后隱藏的是沉甸甸的歲月。
時光將歷史累積成層疊的建筑,也把曾經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留給今天和未來的人們。如此莊嚴又神秘的地方,實在值得一去再去!
不管屏幕面前的你是否曾經去過或是即將前往,抑或準備二刷三刷深度游,小馬都希望各位在去之前看看這幾部寶藏級紀錄片,在光影解讀中,重新認識一下這座古韻綿長的中華瑰寶建筑——故宮,聽聽專業人士講述那些流芳千古的神奇故事。
《故宮100》
梁思成先生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產生它自己的建筑,就像故宮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者。故宮,作為中國最震撼人心的宮殿,中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奇跡,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古建筑群之一,歷經六百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明清兩代王朝的更替和興衰。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以故宮建筑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首次公開展示了故宮的眾多非開放區,如皇家私密空間、宗教場所等。
該片以富有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進行演繹,讓觀眾產生共鳴,并且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風水有機地串聯在了一起,用獨特的角度帶觀眾深入了解故宮之美。
讓我們跟隨此片一起從午門走起,沿著故宮的中軸線,漫步故宮,開始一段神奇的故宮之旅吧!
《我在故宮修文物》
故宮里收藏著包括《五牛圖》與《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墻,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表、織繡、書畫,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而這些修復師們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小心翼翼感受著來自古代的微弱的脈搏。文物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大美緊緊相連。
2016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它的記錄對象是在故宮中修復各類珍稀文物的匠人,是給國家最頂級文物“治病的醫生”,用今天的話應該稱之為“文物修復師”。這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當初在央視首播時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隨后卻意想不到地在b站一炮而紅。
《我在故宮修文物》采用實地拍攝,全片沒有一個專業演員,卻都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看似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實際上都是頂尖的學者。他們熟知各朝各代,他們精通各種科技知識,他們謙遜溫雅,他們自豪自信。
片中的修復師憑借高超的修繕技藝和鮮明的性格,也紛紛受到大家的喜愛與膜拜,整個紀錄片共3集,不會枯燥無趣,敘事循序漸進,紀錄片中并沒有刻意去放大我們眼中的故宮,而是讓每個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故宮。
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當我們游覽故宮美景時,切莫忘記背后還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叫做“文物修復師”,值得我們尊敬與膜拜。
《我在故宮六百年》
六百年多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于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為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六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曾于2020年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制。
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于細微處探索紫禁城的奧秘。這些奧秘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枋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六百年來,紫禁城遭遇過歲月的侵蝕,但一代又一代工匠用他們的技藝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在《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故宮人癡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制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構件上標注更換日期……這些,都體現了一顆久違的、熾熱的匠心。長春宮游廊彩畫繪制;養心殿扶脊木更換;角樓、乾隆花園古華軒修繕等,則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可以說,片中故宮的“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的背后,站著的是幾代故宮人,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得以豐富發展,代代延續。
《我在故宮六百年》讓我們看見流動的歷史,更看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小馬說:
故宮六百年,歷代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歷史變成永固的建筑。物的延續和人的傳承,讓這座城池留存至今,也讓每一個人從對古代建筑的凝視中,獲得信念和力量。
此心安處,你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