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是吉林省援藏受援地。記者來到日喀則,只感覺呼吸困難,頭疼難忍,真實領略了高原反應的厲害。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快一年的吉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隊員們,從白山松水到雪域高原,路途相距近5000公里,海拔相差近4000米,他們能適應嗎?他們在這里是怎樣生活和工作的呢?日前記者真切體驗了一下援藏工作隊的甘與苦、痛與樂。
高原是個既讓人向往又望而生畏的地方。吉林省援助的日喀則市及其所屬的吉隆縣、定結縣和薩嘎縣,海拔從3800多米到5000多米不等,為了高原反應能輕一點,記者選擇了平均海拔4300米的定結縣。
一路吸氧,長途顛簸,到定結縣城時已近中午,第一站來到了定結縣人民醫院。醫院不大,但規模不小,他們還管理著10個鄉鎮的衛生院,援藏干部張巖松是這里的黨委書記。2022年7月,他剛到縣里不久,就發生了新冠疫情。來不及休整,也沒時間適應環境,他立即投入抗疫工作。憑著在長春市第二醫院抗疫的經驗,他很快就按要求把醫院“兩區三通道”設置完成,避免了更多感染。改造后,病床由原來的20多張增加到60多張。很快,長春市支援定結縣的200萬元抗疫資金和價值200萬元的防疫物資就到位了。張巖松信心更足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住院治療的60多名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院內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張巖松滿臉驕傲!
走出醫院,已過中午,在縣政府食堂吃過午飯,剛出來,老天突然變臉,瞬間狂風大作。援藏干部們說,這里每天都是如此,一到下午就刮風,雖說是夏季,但也讓人感到陣陣寒意。
繼續驅車前行,我們來到了薩爾鄉合隆村。這里高山環繞,遠處雪山隱約可見,地上到處是石頭,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突然出現一方方綠色——這里就是薩爾鄉苗圃基地。薩爾鄉鄉長索朗多吉指著腳下一畦畦齊膝高的樹苗介紹:“這里種的是柳樹苗和楊樹苗,可別小看這些樹苗,這可是我們的寶貝!”
過去,苗圃因為環境惡劣、澆灌困難,很難持續發展。長春市援藏干部中心組和定結縣牢牢把握“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的內在關系和規律,設計了“薩爾鄉苗圃基地改擴建項目”,項目總投資400萬元,分3年實施,對定結縣薩爾鄉合隆村原有的苗圃基地進行改造提升,包括購置4輛機械車,培育沙棘、柳樹、楊樹等苗木11.55萬棵,還要建設蓄水池、溝渠等配套設施。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富民項目,以“村+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運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既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又有效提高了國土綠化面積。“2022年合隆村60戶得到分紅16萬多元,村民務工收入16萬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63.8元,大大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索朗多吉臉上難掩興奮,一旁的合隆村村支書次仁雖一語不發,卻只顧抿著嘴樂。
負責統籌項目的援藏干部任希和又開始和鎮村干部謀劃起下一步的資金使用計劃,今年將投入資金200萬元,建設蓄水池、溝渠,為苗木灌溉提供有力保障。
離開苗圃,我們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西藏是個神奇的地方,我們穿越雪山、戈壁冒雨前行,幾個小時后,前面細雨蒙蒙中漸漸出現了“仙境”——高聳入云的山上遍布青松翠柏,時而還有瀑布傾瀉而下,像極了張家界。陳塘鎮到了,呼吸也順暢起來。我們的目的地是陳塘鎮初級中學。
說起援藏項目,那一定少不了教育。定結縣地廣人稀,長期以來,只有縣中學一所建制初中。為了方便遠離縣城的部分鄉鎮學生上學,縣里在陳塘鎮孔定瑪村設置了一個分校。為了補齊義務教育發展短板,讓所有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長春市援藏干部中心組和定結縣積極籌措計劃外資金202萬元,實施“陳塘鎮中學缺口資金補充項目”,將定結縣初級中學陳塘鎮分校由2個班擴大到3個年級6個班,教職員工增加到34名,并在今年3月份正式成為獨立編制學校。
在一座青山腳下,記者走進學校,一間教室坐滿了學生,那認真專注的表情讓人不忍打擾。他們正在通過“空中課堂”和長春市第68中學的同學們同上一堂課。
說起這個“空中課堂”,得來著實不易。為了把吉林的教育優勢轉化為援藏的切實成效,援藏干部們積極協調,在長春市朝陽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國電信集團數字化應用能力中心的無私援助下,實施“互聯網+空中課堂”項目,陳塘鎮初級中學與長春市第68中學以遠程教育方式合作共建,項目自今年起總投資280萬元,分3年滾動實施。
……
定結縣發生的變化只是援藏干部日常工作的縮影。吉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67名援藏干部牢記囑托、忠實履職,把黨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體現到實際效果上。短短一年時間,他們就積極招商引資促增長、打造產業助發展、夯實基礎惠民生、精準引智育人才、深化交流增團結,唱響了“吉藏一家親”主旋律,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盛放:
——圍繞西藏“七大產業”積極與吉林省水務集團、歐亞集團、亞泰集團、中電建東北分公司、國電投西藏分公司等50多家企業對接洽談;
——疫情期間,吉林省支援日喀則防疫物資及資金總價值1000余萬元。分四批派出防疫和醫療人員508名支援日喀則,第一時間奔赴防疫一線,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核酸檢測、隔離救治等各項工作;
——組織日喀則40名中小學生赴吉林省開展冬令營研學,在吉林最美邊境線上追尋紅色足跡,登長白山天池、觀查干湖冬捕、賞吉林市霧凇,傳承紅色血脈,激發愛國之情;
——在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首次超過千萬、就業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吉林省提供援藏就業崗位4007個,其中事業單位崗位200個,在17個對口援藏省(市)中排名第一;
——吉林援藏教師團隊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科學繪制《日喀則市小學三年援藏規劃》。建立名師工作室,開展名師講壇系列活動,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的教育專家和吉林省名優教師進行專題講座。根據每位援藏教師的學科特長與受援地教師結成互助互學對子。組織受援地20名教師赴吉林省重點學校跟崗培訓學習;
——依托吉林省在教育、醫療、農牧業等方面優勢,積極開展“組團式”“小組團”支援,實施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計量檢定共建、文化援助、農牧科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數字惠遠”工程等項目;
——完成日喀則市全息沉浸式虛擬教室和移動智能圖書館建設,建成薩嘎縣中學長白山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實施吉隆縣折巴鄉和差那鄉衛生院改擴建項目,完善定結縣70個行政村黨建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造定結縣陳塘陳列館……
采訪結束,記者長長舒了一口氣,終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在雪域高原上,我們的援藏干部還在謀劃著、奔走著、堅持著,他們牢記組織重托,勇擔崇高使命,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上來,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扎實的作風投身援藏事業,全心全意為日喀則謀發展、為群眾謀幸福,為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著吉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