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訊(記者王春勝)在省道S232和S516兩側,栽植的柳樹茁壯成長。“之前這里都是鹽堿地,現在公路兩邊都進行了綠化,環境變得優美。”海坨鄉興功村村民劉久鈺看到公路兩側的變化,喜上眉梢。
近年來,大安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生態強省的決策部署,實施三大工程建設,進一步促進“林草濕”全面連通,助力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作為大安市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的重要一項,廊道綠化工程已完成全部建設,除了改善鹽堿土壤土質,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逐步解決殘次林帶、退化防護林改造更新和光桿路、光板河等問題,建成綠色生態林網。
據介紹,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完成廊道綠化108.4公里,其中,公路綠化105.9公里,河流庫區綠化2.5公里,本土抬田修植樹臺11萬延長米,挖護林溝22萬延長米,共動用土方量67萬立方米,完成客土換土量47萬立方米,栽植胸徑3公分柳大苗27萬株。
據了解,大安市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包括“林廊環繞”防護林建設工程、“水草相依”草原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和“城鄉一體”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后將全面連通“林草濕”三大生態板塊,進一步推動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為實現“綠色轉型”、打造“生態大安”再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