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黑土地上生機盎然。在東北松遼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青紗帳里玉米隨風搖曳,即將迎來豐收。
近年來,作為產糧大市,四平市聚焦玉米產業,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開發玉米食品鏈,創新經營業態,走出一條特色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種好高品質玉米
四平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溫潤的氣候造就了玉米絕佳的生長環境,這里年糧食產量近百億斤,近九成是玉米。
在位于四平市梨樹縣的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里,玉米進入蠟熟期,碩大的玉米棒子掛在秸稈上,豐收在望。
當地種糧大戶楊青魁在玉米地里查看玉米長勢。楊青魁掰下一穗玉米說,地力提高了,玉米籽粒飽滿,今年收成錯不了。楊青魁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多年,玉米持續穩產增產讓他嘗到甜頭。這幾年,楊青魁種植綠色高品質玉米,每公頃玉米多賣上千元。“化肥用量少了,產量越來越穩,品質越來越好。”他說。
為推進黑土地保護,促進糧食穩產增產,梨樹縣在1000余個村屯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如今,四平市通過科技支撐和引導規模化經營等措施,實施保護性耕作達580萬畝,基本實現適宜區域全覆蓋。
四平市借助土地和玉米資源優勢,積極建設全國優質功能玉米生產示范基地,實施高質量玉米種植。目前,全市發展鮮食玉米訂單3萬畝、特種玉米訂單30萬畝,實現產銷端有效銜接,提升了農戶和合作社等主體種植效益,累計增加農民收入3000多萬元。
開發多元化玉米產品
雖然秋糧還未到收獲高峰期,但在四平各地,鮮食玉米早已進入采收期。在四平市下屬的雙遼市臥虎鎮協力村,村民們把新鮮的玉米采摘、裝車,運送到農民合作社進行加工。
在協力村的雙遼市緣通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生產車間里一片繁忙,一穗穗鮮食玉米經過切割、清洗、蒸煮、包裝等程序后,即將裝箱發往全國各地。合作社負責人張俊國說,今年加工量預計超過2000萬穗,過去種玉米按斤賣,現在按穗賣。
玉米不僅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飼料原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玉米食品也走上人們的餐桌。四平市借助玉米資源優勢,鮮食玉米年加工能力由2021年的3000萬穗提升到2.3億穗。
為推動玉米食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四平市成立玉米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負責玉米產業具體籌劃、調度、匯總和督導工作。制定了推進玉米產業發展“黃金十條”,通過支持玉米產業創新及成果轉化,推進建立玉米產業發展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設綠色玉米食品精深加工產業群。
在位于四平市的吉林省鳳姐初糧食品有限公司剛建成的加工車間,經過一道道生產工序,香噴噴的玉米發糕、玉米窩頭、玉米水餃、玉米面條等特色食品新鮮出爐。公司負責人王舒煜說,應用傳統加工工藝,產品保留了玉米香味和營養成分。
玉米發糕、玉米餃子、玉米粘豆包……四平市各大加工企業推出百余種玉米主食系列產品、菜品和預制食品,有66種玉米新產品填補四平玉米產品空白,推動玉米主食全鏈條發展。
目前,四平市推進玉米產業項目38個,其中玉米主食化項目落地28個,總投資額12.1億元,努力實現從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的產業躍升。
讓更多玉米走上餐桌
近日,在四平市鐵東區南三經街,一條長310米、以玉米食品為主題的四平玉米主題街區正式對外營業。街區內,玉米主食、零食,玉米飲品及各式玉米產品品類齊全,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餐飲娛樂、文創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吸引數十家玉米食品企業在此經營。市民不僅可以享受玉米“大餐”,還能感受黑土地上的玉米飲食文化。
四平市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寇春生說,四平玉米主題街區建設項目以三產帶動一產,讓人們在吃喝游娛中沉浸式感受四平玉米文化,推動玉米產業鏈發展。
玉米主題街區是四平市打造特色玉米產業名片,推進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創新實踐。四平市正在文化、品牌和渠道等方面推動更多的玉米食品進入人們餐桌。
今年8月,一場“品四平玉米 享人間臻味”的玉米主題廚藝大賽吸引眾多市民和網友關注。大賽推出百余種玉米美食作品。這些作品創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大賽還評選出26家四平市放心消費示范店、16家四平市旅游餐飲推薦單位。四平還舉辦“甄選嗨購節”,通過新媒體等渠道開展“四平玉米”宣傳,引導“四平玉米”品牌消費。
從打造“四平玉米”區域公用品牌到成立玉米產品聯盟,從拓展產品營銷模式到營造玉米產業發展氛圍……四平正推動玉米產業抱團發展、融合發展。四平市委書記郭靈計表示,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奮力實現玉米產業全鏈條增值、全業態融合、全方位發展。